Facebook斥資190億美元收購了WhatsApp,全球震驚。國內更是所有媒體集體吹捧WhatsApp神話,什么50多個人搞了4.5億用戶,什么極客精神,不向賺錢低頭......
然而,我對此的看法是WhatsApp在中國一文不值!當然我這里不是放空炮,自然有我判斷的理由:
理由一:WhatsApp為何在美國本土占有率只有9%
這么牛逼的美國本土應用,其市占率在美國本土只有9%,請問原因何在?而其主要份額集中在南美和歐洲國家,亞洲占有率也非常低。這說明,并不是所有國家的用戶都愛好節約發短信費用,美國實行包月制,包月后所有電話、短信、上網費用全都免,為何還需要通過WhatsApp省錢?你第二年還要花0.99美元去買它的使用權。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產品是有國別的,決定其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和習慣,當然地區政治的影響也非常大。這也是Facebook等產品無法進入亞洲、阿拉伯國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理由二:WhatsApp是典型的工具產品
WhatsApp是典型的工具產品,其主要功能是把手機聯系人變為網絡聯系人,幫用戶免費發信息。而這根本算不上社交軟件,更不是約炮工具。有人說,社交才可能連接世界,約炮是最基本的原始驅動,WhatsApp不食人間煙火?
理由三:如不改變恐重蹈MSN覆轍
MSN曾經一度占據全球60%市場份額,可惜2012年微軟選擇關閉MSN服務。MSN的成功與WhatsApp極為類似,先入為主的搶占了IM市場,加之英語為通用語種,以及美國的全球話語權,微軟的內置捆綁,加之中國部分企業負責人對QQ是小孩游戲的錯誤認知,導致MSN曾一度稱霸全球。
MSN也同樣設置簡單,典型的工具屬性,就是幫助用戶收發信息。但是由于產品設計差,服務器不穩定,未從工具向平臺轉型,入不敷出,最后微軟收購了Skype,放棄了MSN。WhatsApp的崛起時間點、語言優勢等與MSN如出一轍,而定位同MSN也如出一轍,不進行平臺化的后果可能也會與MSN如出一轍。
理由四:社交應用構建的是生態圈
社交軟件之爭的本質是生態圈之爭。雖然WhatsApp的體驗很出色,消息達到率很好,但是缺少生態圈建設,甚至拒絕建設生態圈,這種被稱為“極客精神”的思維,只能讓其發展極為局限。
企業不是上帝,以賺錢為使命,Google、蘋果的發展初期也是極客精神,但始于極客精神卻靠生態圈建設、平臺化得以發展成全球巨擎。WhatsApp創始人一味的強調極客精神,請問你是上帝么?只是收點年費,你想發展壯大?還想干掉Facebook?甚至有人評論,Facebook害怕被其干掉,所以買了它,實在是可笑之極。沒有持續商業變現能力的結果自然是自尋滅亡。
理由五:中國類似WhatsApp的產品多數已經掛掉
在中國市場上,難道沒出現過類似WhatsApp的極簡產品么?米聊、來往、易信以及騰訊的Q信都是類似產品,但是最終都將死或者死了。反而陌陌這樣的產品卻還活著,能夠在微信的夾縫中生存。
假如微信也只有五個功能,只負責收發網絡短信,微信還能在中國鶴立雞群么?你還會用微信么?微信的目的很明確是連接世界,微信要成為一個平臺,要將你的互聯網生活轉移到手機上來,這不僅為商業變現提供了足夠可能,也讓其更具粘性,這就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智慧,極客是看不懂的。所以你還是買點騰訊股票作人民幣貶值的對沖吧,這比崇拜WhatsApp要靠譜許多。
理由六:互聯網產品生于文化死于文化
IT等產品似乎沒有國界,蘋果非常出色,全球通吃。然而互聯網產品是有國界的,我也一直認為互聯網賣的就是文化,并無其他。美國文化在很多國家盛行,也讓美國的許多互聯網公司可以生存,但在中國卻舉步維艱,雅虎、Google、亞馬遜......死去的外國互聯網公司還少么?你別提政治,不懂政治也是一種文化弱智的表現。
在中國市場,已經沒有WhatsApp的生存空間,微信已經捷足先登,IM天然的馬太效應讓其會持續壯大,生態圈的構建更是強筋壯骨,變現能力的增加會讓資本繼續加大籌碼,天時地利人和都沒留給WhatsApp,加入了Facebook更意味著在政治上被中國判死刑。
所以我從來不崇拜美國互聯網公司,他們擁有如此強大的語言優勢、政治優勢卻仍然敲開亞洲等國家的大門,在商業上也表現得如同兒童,這就是文化不同導致的。文化是什么?其實就是互聯網公司的基因,這一點誰也無法改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