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團隊在孵化器里學什么?
YC的創始人Paul Graham常常告訴創業者:如果想知道產品和創意能否被市場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把它做出來、讓大家看到它。在這個觀點的影響下,YC的創業導師最擅長幫助創業者找到項目的閃電點,并指導創業者將這個閃電點進一步強化和擴展,使自己的項目迅速得到投資人的關注。因此,在YC,創業者學到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和投資人打交道的能力,例如如何向投資人介紹自己的產品、怎么和投資人討價還價等。這些培訓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掘出一個創業項目的最大潛力,迅速幫助創業者對接所需要的資源。
相對于YC的“集中火力干大事”風格,TechStars更強調創業團隊的全面發展。在三個月的孵化期中,它為創業團隊制定了系統的學習計劃:第一個月關注培養目標消費群;第二個月學習如何完善產品和服務;第三個月練習如何向投資人展示自己的項目以爭取投資。
兩大孵化器的“獨門秘籍”
YC以其豐富的校友資源聞名商界,成功的校友不僅為現有孵化團隊提供創業指導,未來還有可能成為“學弟學妹”的投資人。YC每周都會舉辦一次正式宴會,邀請一位成功創業者或者投資人作為演講嘉賓。所有的學員都可以和嘉賓親密接觸,探討創業和融資方面的問題。“校友人脈”就是YC的制勝法寶。
而TechStars則對每一個創業團隊都投注了巨大的導師資源,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投資人都參與到幫助創業者的行列中。憑借“小班化”教學的優勢, TechStars給每一個創業團隊都配備了超過十人的豪華導師陣容,努力從各個方面滿足創業者的需求。創始人David Cohan一直強調:“相比數量,我們更加注重質量,我們希望我們資助的所有公司都能成功。”此外,TechStars秉承“開門辦教育、四海是一家”的理念,成立了“全球加速器網絡”(Global Accelerator Network),幫助其他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發展。TechStars也借助這種方式,使自己的孵化企業得以享受全球網絡的優質資源。
華山論劍:成果大比拼
YC從2005年創始至今,一共孵化了630家企業,其中只有46個創業項目宣告失敗。截止到目前為止,每家活躍企業獲得的平均投資額在300萬美金以上。不過這個輝煌的數字的背后是Airbnb、Dropbox等37家明星公司估值均超過4000萬美金,帶動了YC孵化企業的整體水平。TechStars成立于2007年,大約孵化了230家企業,存活率也在80%以,每家活躍企業獲得的投資額大約為193萬美金。
可以看出,兩家孵化器戰績顯著,從融資額上看,YC明顯更勝一籌。這也與YC一貫以來大膽冒險、敢用新人的風格息息相關。而TechStars則是穩扎穩打,保守前進。
孵化器商業模式很類似
在美國,孵化器的商業模式往往很類似,一言以蔽之就是“潛力投資”。孵化器與選中的創業團隊簽約,在項目尚未成熟時以較少的資金換取一定的股份,并全力幫助提升創業公司在產品、服務、融資、管理等方面的實力,當創業公司發展壯大時,孵化器的投資回報也隨之水漲船高。一個好的潛力公司,往往能讓孵化器名利雙收。
YC一般與孵化團隊制訂協議,用1萬8千美金的價格購買創業公司6%左右的股份;另外,還會提前支付15萬美金用于購買團隊下一輪融資之后的股份,但團隊陳諾YC在下一輪出資占股時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TechStars會用2萬美金的價格購買團隊大約6%左右的股份,并提供10萬美金預定公司下一輪融資之后的股份。為了避免團隊融到巨款之后,這10萬美金即使可以優惠占股也依然杯水車薪, TechStars還規定,不論孵化企業下一輪融到多少錢,TechStars在計算自己的股份比例時,最高只用300萬美金作為企業第二輪融資后的估值。
創業者需要“知己知彼”
如果是YC是勇于創新、不拘小節的弄潮兒,TechStars就是嚴謹細致、深思熟慮的過來人。兩者之間其實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而在于不同的孵化風格更適合什么樣的創業團隊。對創業者來說,申請孵化器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孵化器;比較不同孵化器的異同和優劣,做出合理的判斷。
目前國內的孵化器也是風生水起,從政府主導的各種創業園區到草根起家的創業咖啡館,他們服務的目標對象不同,為創業公司提供的資源也不同。作為創業者,不需要盲目追求孵化器的規模和排名,而是通過理性分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很多時候,能夠點石成金的不是孵化器,而是目標明確、眼光長遠、堅持努力不放棄的創業者自己。(作者:舒媛苑,就職于洛杉磯創業平臺普創(PlusYoou))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