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19日凌晨證監會拉開IPO預披露的序幕以來,至5月9日下午股市收盤,證監會已安排14批共計307家公司進行了預披露。面對預披露的“轟炸”,股指節節敗退,股票市值損失超過萬億元。
IPO還未真正重啟,股市損失市值就超過萬億元,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市場各方所愿意看到的。為此,不停地有輿論聲稱,預披露節奏并非IPO節奏,密集預披露≠新股批量發行,讓投資者減輕對IPO的恐懼。就連在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也表示,預披露并不代表企業馬上發行。仿佛股市下跌是由于市場對預披露的誤讀所造成。
其實市場并沒有誤解IPO預披露,知道預披露并不等同于新股發行的道理。所以,如果輿論方面真的以為市場誤解了預披露的話,那其實是輿論對市場的誤解。或者是有關的當事人低估了市場對消息面的識別能力。
那為什么預披露就讓股票損失市值過萬億呢?個中原因其實并不難找到。雖然說預披露的節奏不等于IPO節奏,但IPO預披露是IPO重啟的前奏這一點卻是無法否認的。而IPO重啟是足以讓投資者聞之色變的。何故?因為今年一、二月份的新股發行,在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里,發行新股高達48只之多。這樣的發行速度不僅創A股發行紀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一、二月份的新股瘋狂發行,已經讓市場為之聞風喪膽。這就是預披露也能給市場帶來巨大殺傷力的原因。
不僅如此,盡管IPO預披露的密集推出與新股是否批量發行是兩回事,但預披露的密集推出,對于市場來說本身就意味著是一種IPO壓力。因為這些公司預披露的目的,都是為了到市場上來發股票的。預披露只不過是新股發行的第一步而已。因此,預披露對于市場的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目前股市低迷,投資者人心渙散,市場草木皆兵的情況下,預披露對于股市的壓力會進一步放大。這是預披露給市場帶來巨大殺傷力的又一原因。
實際上,正是基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這就意味著預披露對于市場的沖擊是有可能得以減緩的。這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增加IPO的透明度。需要監管部門能夠進一步地有所作為。
據筆者了解到的情況,今年一月份的新股集中發行,并成為投資者的夢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拿到IPO批文的公司,希望能夠在2013年年報披露之前搶先發行完畢。如果不搶著發行完畢,那就又將要等2013年年報披露之后才能發行。對于已經拿到IPO批文的公司來說,恐怕又需要多增加一些程序。而且有的IPO公司2013年的業績已經出現了下滑,如果不搶著發股,恐怕2013年年報出臺后其IPO事宜又將生變。這就是拿到IPO批文公司爭搶著在一月份發股的重要原因。如果該情況屬實,那么監管部門大可將實情如實相告。這是有利于減緩今年一月份新股集中發行留給市場的恐懼癥的。
而且就“密集預披露≠批量發新股”這樣的釋疑,也只有從監管部門之口說出來才能發揮作用。雖然“密集預披露≠批量發新股”,但在IPO重啟之后,新股發行同樣可以類似于今年一月那樣密集發行。這是投資者所擔心的。要消除投資者對IPO密集發行的顧慮,只有管理層明確表示新股發行不會密集推出才行。表示新股發行會考慮市場的承受力,而不是一味強調市場化發行。比如拿出一個IPO計劃,用不少于兩年的時間來消化目前排隊的600多家IPO公司的上市壓力。如果用一月份的發行進度,只需要用一年時間就可以消化掉目前排隊的600多家公司,但這樣的發行力度是市場承受不了的。
所以,要減緩預披露對市場的沖擊,要減輕投資者的“IPO恐懼癥”,監管部門拿出一個透明的IPO計劃出來,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這遠比依賴輿論方面一次次地強調“密集預披露≠批量發新股”要有用得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