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干涉者”的多頭監管
解決了法律、政策壁壘以及準入門檻問題,接下來還將碰到的是利益糾葛問題。國內上市涉及到的部門不少,除了證監會、商務部、外管局外,還要經過所在地省政府的審批,環節不是一般的多。這其中要說最積極的莫過于商務部,外資盡快上市可以化解外匯儲備直接投資(FDI)帶來的外儲增加壓力。可證監會就未必樂意,這會增加多大的監管難度?真出了問題誰來承擔?所以我們就聽到了坊間傳聞的對于外資上市,證監會提出包括外方必須是國際知名企業、必須符合產業政策、有相當規模及經濟效益等諸多限制。如果政府部門多方利益沒有協調好,互聯網公司回歸A股依然會是遙遙無期。
即使排除了以上困難,上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國內上市采取的是審批制,跟在美國注冊上市完全不同,長達一兩年的漫長審批制不是每家互聯網公司都能等得起的,如果他們當年在國內等待上市,估計早已熬不過當年的互聯網泡沫期夭折了。而證監會自己的數據告訴我們,要想在國內上市,在你的前面還有幾百家企業排隊,互聯網公司要想國內A股上市,少說也要一年半載吧,況且國內至今并沒有專門為互聯網行業開啟綠色通道的制度和先例。
以上問題都解決了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就愿意在國內上市了呢,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現在的聚焦點已經發生了逆轉,包括阿里京東在內的互聯網公司是否愿意在A股上市?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資本渴求更多,A股過于“穩健”
資本永遠是逐利的,互聯網的先行者和投資人亦是如此。國內A股市場設有10%的漲跌幅限制,根本沒辦法滿足互聯網企業及海外投資人對于市夢率的狂熱追求。如騰訊、百度,或者阿里巴巴,要是在國內上市估計市值要打個折。
影響力決定市場。如果你有件值錢的古董,你是愿意拿到像菜市場一樣的A股市場還是跑到像王府井百貨一樣的海外市場去賣呢?去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多牛A啊,這是實力的象征,走路都能抬起頭啊,對提振業績也有益處啊。再加上國內上市條件如此苛刻,那么多條條框框,你說他們愿意跑來折騰嗎?更蛋疼的是,在國內A股上市了,受政策影響的因素太多,行政干預太多,投資的國外友人受不了。
在阿里上市后,BAT三大巨頭都已經在海外登陸資本市場,而還未上市的優質互聯網資產已經所剩無幾,國內A股市場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更開放的視野去引入包容互聯網企業,讓國內股民共享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豐碩果實,這考驗的是監管層的智慧,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