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正在工業化道路上行進的中國來說,資源的缺乏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同時,又必須發展經濟,我們正在做出自己的選擇。
針對目前我國鋼鐵業天文數字般的資源消耗量,國家強力推出《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明確要求: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節能降耗。
2005年,我國的“十一五規劃”中明文規定:“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節約、節能等詞語,在很長時間內,成為相關政策和報道中的熱門詞語。
2007年《節約能源法》第四條再次明確:“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這是位于河北唐山曹妃甸的首鋼新址,新廠年耗水量是以前鋼鐵工業平均消耗水平的三分之一,能耗下降了30%,排出的廢棄物也可以循環使用。今天,首鋼已經建設成了一個生態型的現代化的大型企業。
自建成投產以來,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累計產煤2億多噸。如果僅僅把50年來挖礦廢棄的矸石,以卡車為單位來計算,排列起來,它的長度足以繞赤道6圈還要多。
姚志平:遼寧省阜新市市委書記
應該說還是很沉重的,心情還是沉重的。畢竟啊,就是這個礦經過50年的開采已經破產了。
這些曾經為現代文明做了一輩子貢獻的采煤工人,像煤炭一樣,燃燒著自己,照亮了別人。這片棚戶區里住著的幾百戶人家,全部都是礦上的工人。
礦上的工作曾經是最讓人羨慕的。現在,這里成了這座城市里,最不引人注目又最不能讓人忘記的一個角落。
所有的輝煌都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成為了記憶。2003年,阜新市1/4的城市人口的收入處在156元的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
姚志平
當時來講,低于156(元)的,大約是18萬(人),接近19萬人,這個壓力比較大的,也是最讓人揪心的。
作為資源型城市,阜新如何獲得新生呢?
沒有了煤,還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沒有了煤,還有風力,發展潔凈的新能源。這就是阜新的轉型之路。
七年的艱難行走之后,阜新品嘗到了收獲的喜悅。
2008年,阜新市的GDP由2001年的70億元增加到233.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倍多,由2001年的4300元提高到10114元。農民人均收入更是大幅提升,由原來的1100元上升到5030元。
姚志平:
我們現在和老百姓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還有很多工作我們還沒有做好,所以說我來不得半點的放松,來不得半點的懈怠、松懈,還要把這個弦緊繃,
這是地處山西大同的煤炭塌陷區,地下水滲露、流失之后,吃水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每天的生活用水,只能依靠專門的管道送到這個小村子里。
在大同,還有幾十萬人,居住在這樣的煤炭采空區里。
1970年就來到大同煤礦工作的焦建忠,2007年,幸運地成為第一批喜遷新居的職工,和2萬多戶居民一起,從塌陷區搬進了新房子。
焦建忠: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退休職工
我們第一天搬下來,一直黑夜睡不著,高興的。就看電視了,我們兩口就看電視了,高興。
王明寶: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副總經理
這就是棚戶沉陷二期工程,將近4萬戶,在(2008)年底建成,將有4萬戶居民搬到這個地方,徹底改變了過去的非常差的居住環境。
塌陷區居民的住房問題只是資源型城市面臨的困難之一。作為煤電之城的大同,煤炭及相關行業占全市GDP總量的70%以上,這些資源型城市又該何去何從呢?
張富文:原山西省大同市副市長
現在呢,每天大秦鐵路每15分鐘就有2萬噸煤要拉走,一年呢有幾億噸煤在往外拉。
這樣拉是啥概念,會把大同市拉成什么樣子,大家也都很明白,單純的挖煤不是大同發展的路子。
“煤堆上”的山西,集結了中國所有煤炭資源型地區的困擾和矛盾。
2009年,為了改變煤炭產業存在的小、散、亂的格局,山西省啟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煤炭資源整合。cye.com.cn山西的煤炭產量,由過去的穩居全國第一,退到了第二位。2009年上半年,山西省GDP增長為-4.4%,是全國唯一一個上半年GDP負增長的省份。
牛仁亮:山西省副省長
山西因煤炭而興,也是因為煤炭而痛,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轉型、結構調整,或者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個非常好的命題。
河南焦作,告別完全依賴煤炭的發展模式,黑色謝幕之后,進行了一個漂亮的綠色轉身,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旅游業在GDP中的比重,已經由10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了11%。
大慶、攀枝花、銅陵、伊春等城市,都走在了轉型的道路之上。
馬立志:馬永順的孫子
行動起來嗨,植樹造林嗨,綠化祖國嗨,造福子孫喲嗬嗨
他是新中國第一代伐木英雄馬永順的孫子馬立志,已經成為東北林學院大學生的他,依然記得爺爺當年栽樹時教給他的勞動號子。
這是馬永順生前栽下的最后一片林子。馬永順曾經因為砍樹多成為勞動模范,每當他上山的時候,看到曾經的林子變成了一茬茬的樹樁,覺得自己欠下了大山的債。
王繼榮:馬永順的妻子:
他說我想說個事兒我說你想說啥事兒他說像我到林區來伐樹來伐多少棵樹了都栽上我把它還上。
我說,咱們家栽樹像愚公移山似的,你放心沒有咱倆還有兒子孫子一輩子一輩子地栽吧。
從1982年退休起,馬永順就開始帶領全家十幾口人上山栽樹,償還債務,目前,他們一家人已經種了10多萬棵樹。
1972年,羅馬俱樂部曾經發出過警示:為了人類社會美好的未來,我們再也不能為所欲為地向自然界貪婪地索取、肆意地掠奪了。因為,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
滄海桑田,大自然億萬年的地質運動,造就了今天經濟發展離不開的各種資源。前人栽樹,數千年來,祖輩們代代相傳,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把后代的資源消耗殆盡。
此時,我們不妨重溫一下,千年前資治通鑒里那散發著智慧光芒的箴言吧。“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