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屬投資移民
正是在外部政策逐漸放松的現實面前,國內的投資類移民出現“井噴”。
景鴻咨詢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關景鴻曾稱,“2000年以前,是九成技術移民、一成投資移民;2000年以后,情況轉變為九成投資移民、一成技術移民。”
移民專家張躍輝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2002年的時候我國才出臺了關于移民的相關規定,2005年的時候還是以技術移民為主,而最近兩年出去的主要是投資移民。
記者以投資移民的身份,暗訪了北京數家移民服務機構。某移民公司的負責人說,現在基本不做技術移民,全部是投資移民。該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客群的主體是企業的法人、重要的股東等,每年公司做的投資移民在200人左右。其條件是,資產1000萬元以上,有公司管理經驗,最重要的是,想移民的人要證明自己財產的來源一定具有合法性。
記者在某移民公司的內部資料上看到,投資移民的成功案例中,有某建筑集團的副總、某房地產公司的高管,亦有某家大型超市的負責人等。
不為投資為身份
美國一家移民公司的負責人援引美國移民局官員的話說,投資移民在國外進行的投資有75%的風險性,沒有風險的項目是不存在。
北京某移民公司負責人認為,這種風險性主要指的是在投資過程中若遇到經營、管理不善等情況,無法保證公司正常運轉和營業額,或者項目順利完成時,需要追加投資,造成移民期限推延甚至申請不成功。
但大量投資移民仍趨之若鶩,根據僑外集團北京公司的總經理白小天的說法,“申請人之所以選擇到美國投資,不是一種純粹的商業投資,主要的目的是要得到美國的綠卡。”
在6日進行的移民宣講會上,一位準備移民的聽眾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我根本不在乎未來50萬美元的收益會怎樣,先移過去再說。”
自11月12日開始,這家移民公司準備到寧波、義烏進行移民宣講,此次活動的負責人說,這兩個地方現在是移民的重點。在11月中下旬,他們還將在陜西榆林、內蒙古鄂爾多斯以及寧夏銀川進行宣傳,“這些地方同樣是業務拓展的核心。”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協會會長、東方杰圣咨詢公司總裁齊立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投資移民的重點并非投資,而是身份的轉換,這些投資類的移民或者企業家到國外換了身份之后,事業重心其實還是在國內。
他說,“(企業家)所經營的內容和模式沒有因為移民而發生改變,中國作為巨大的市場,對于企業家的吸引力和創造的價值并不是其他國家所能比擬的。”
齊立新進一步指出,“在投資移民過程中,不可能將財富全盤轉移出去,這些財富包括工廠、設備、資源等,真正轉移出去的也許不是財富,而是他所拿到的現金這種財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