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問題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這類技術何時能夠進入主流。Connect.me創始人德拉蒙德·里德(Drummond Reed)認為,一款“殺手級應用”將成為整個行業的催化劑。首款依托個人數據寄存器和個人數據網絡的服務,將標志著這類產品進入主流。他的公司正在利用一款名為The Respect Trust Network的服務打造這一Cye框架。該服務的原理如下:無需注冊多個網站,不必記住大量密碼,也用不著打開多個瀏覽器標簽,只要登錄一次,然后與名為“個人頻道”的寄存器建立關聯即可。通過該服務,便可訪問用戶所列的各種購物網站、銀行賬號和博客。該服務計劃于2013年末發布。
曾經任職于網景和McAfee的卡梅隆·劉易斯(Cameron Lewis)則采用了不同的方法。2011年,他推出了可以充當網絡客戶端的Statz.com網站,幫助用戶創建經紀賬號——類似于Schwab和E-Trade——并管理個人數據,從而直接出售給營銷人員。他將這種模式稱作是數據管理行業的首個“商會”。當Statz.com無法繼續融資時,劉易斯利用類似的創意創辦了The DataBanker。
其他觀點
盡管以廣告為基礎的互聯網為美國貢獻了2%的GDP,但網民還是非常渴望利用自己的個人數據盈利,或是對數據加以控制。但部分批評人士并不認同這一理念。咨詢公司Wireless Internet & Mobile Computing總裁阿蘭·瑞特(Alan Reiter)就明確表達了這一觀點:“坦白講,我沒發現這些公司中有多少取得了成功。”他指出,消費者已經在Facebook和其他社交網站上免費提供了數據,并且同意企業收集這些數據。
隱私和用戶保護組織Personal Data Ecosystem Consortium執行總監卡利亞·哈姆林(Kaliya Hamlin)分享了一份名為《個人數據現狀》的報告,其中列出了三大主要商業模式。例如,存儲于寄存器或通過實時網絡瀏覽器訪問的數據,可以由所有者直接銷售,也可以通過第三方銷售給廣告主。此外,借助數據聚合服務,用戶還可以將自己的數據與他人的數據匯總起來,然后一同出售或分享。“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模式。”哈姆林說。
Azigo的特里夫西克則認為,廣告主完全有可能調整與消費者的關系,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如果消費者成為高質量的數據來源,對復雜的數據挖掘技術的需求便會降低。這也符合西格爾的觀點。個人數據向云計算的大規模遷移已經進入到關鍵階段。最終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當智能手機變成‘啞巴’時。”他說,“當LG、三星(微博)、HTC(微博)這樣的公司生產的手機不再提供本地存儲空間,而需要通過互聯網獲取所有信息時,啞巴手機時代就將開始。”屆時,所有設備都要以個人寄存器為中心。
西格爾認為,蘋果屆時也會被迫推出優秀的數據寄存服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