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男女在參與旅行、擁有住宅與汽車、購買服裝與電子設備,還有擁有的可支配收入方面都遠遠勝過任何利基市場的消費者,這都已經不是新聞了。社群營銷公司(Community Marketing Inc.)是一家總部位于舊金山的營銷企業,專注提供有關LGBT社群消費者的信息,該公司指出,LGBT群體占據了全球消費市場的5%-10%。
全球范圍內,LGBT人口超過了4億,擁有3萬億美元的消費能力。巴西的數據同樣令人咋舌。LGBT資本公司(LGBT Capital)創始人保羅·湯普森是該行業的資產管理與企業咨詢業務專家,他說,巴西的LGBT市場價值3,000億里爾(約合1,330億美元)且還在發展壯大。按照這一估計,巴西的同性戀市場僅次于歐洲(8,700億美元)、美國(7,500億美元)與中國(3,000億美元)。
僅在2013年一年,湯普森的公司可用于投資全球同性戀市場的資金就達1億美元。他堅信同性戀群體的經濟實力不應小覷,不僅僅是考慮到其所帶來的機遇,另一方面也因為這是倡導包容與平等的一種手段,美其名曰“粉色經濟”。
雖然同性戀市場的真正規模與范圍難以確定,因為大多數可以到手的數據反映的只是公開同性戀身份的群體,但截至目前的很多調查都顯示,同性戀消費者通常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根據CYE西蒙斯市場研究局(Simmons Market Research Bureau Cye)最近的調查數據,一名同性戀消費者擁有度假屋的可能性是異性戀者的兩倍,擁有家庭影院系統的可能性是后者的5.9倍,而擁有筆記本電腦的可能性則是后者的8倍。
這個市場也充斥著很多忠實消費者,他們正在吸引全球不少公司的注意力。“像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這樣的國際品牌看重同性戀消費者,不僅僅是因為這個群體的著裝較異性戀者更為講究,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還是潮流引領者。”
雖然一些企業純粹為了避免卷入爭議,另一些卻在積極擁抱同性戀市場的購買力。早在2000年,汽車制造商斯巴魯就在針對特定市場的汽車廣告中選用了這樣的標語:“這無法選擇,我們生來如此。”引來了男女同性戀社群的關注。
向這一特定受眾伸出橄欖枝只是該公司利基市場營銷戰略的一部分,它始于1993年,當時斯巴魯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女同性戀者是該公司最大的消費群體之一。斯巴魯針對男女同性戀消費群體的其他努力還包括派發“彩虹卡”(Rainbow Card),也就是將銷售利潤的一定百分比捐獻給艾滋病與乳腺癌研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