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茶葉產銷大國,“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匯第四”———這就是商業市場上中國茶業的世界地位。但近日,英國《金融時報》撰文對中國茶葉大國的地位提出質疑:中國20個產茶省,8000萬茶農,每年產茶120萬噸,僅有30萬噸出口。2008年中國7萬家茶企共實現茶業總產值300億元人民幣,而同年聯合利華立頓一家茶業年產值即達到23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整個茶業產值的2/3強。
品牌效應的缺乏,使中國茶葉大國的美名蒙塵———早在160年前,英國人從中國帶走的是2萬株茶苗、1.7萬粒茶籽,以及8位中國工人,到今天,他們事實上篡奪了商業市場中的茶王地位。
三類商業模式優劣互現
據統計,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的12家省級公司中,只有4家有商標。目前國內有7萬多家茶葉廠,注冊商標的僅有1000家。市場散亂,品牌企業稀缺——— 這就是當前中國茶業的現狀。
品牌商業模式的嚴重滯后,不得不讓品牌茶企以三種模式為主進行品牌擴張:第一類通過自建連鎖零售終端,打造零售企業終端品牌,這類企業主要是吳裕泰、天福茗茶、張一元、元長厚等茶企。他們先建立幾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品牌零售終端,然后沿產業鏈延伸,在各主要產茶區建立茶葉生產基地。
第二類通過商場專柜、品牌專賣店銷售,經營企業品牌,以某一單一知名茶葉種類為主。這類企業如竹葉青、安息鐵觀音集團等。
第三類則是與國際接軌拷貝立頓模式,主攻快消市場袋裝茶的企業,終端銷售以K A (大賣場)為主,如云南龍潤、星愿(中國)等。
龍潤和星愿是較早開發袋裝茶的企業。立頓在袋裝茶市場的一枝獨秀,令他們意識到傳統飲茶習慣已開始轉變,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袋裝茶成為發展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