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恰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打破社交瓶頸的可能,不需要花費金錢,不需要特意花費時間,也沒有地域的限制。以低成本來擴大社交的范圍,這就是網絡社交的意義所在。對于人類的社交生活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革命性的顛覆。
更多人的生活正在因此而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僅是在網絡上,而且早已經涉及到了現實生活,最簡單的例子是各種各樣社交群體的誕生。這些群體依托網絡,或以地域而聚集,或以興趣愛好而聚集,或以工作而聚集,因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走到一起,并且走下網絡,從網上交流發展成為網下交流,從網上聚會發展成為現實中的聚會,有一個群體在現實中還有定期的聚會。很顯然,網絡社交的影響力決不止于網絡,而是深刻地輻射著現實生活。
SNS的商業困境
對于普通人來說,在網絡社交中加強和舊雨新知的聯系,認識更多自己想認識的人,實現自己的目標等等。但對于社交網站來說,這一切都不是他們所追求的,社交網站追求的,永遠只是利益而已。那么,SNS的商業前景真的就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好嗎?正如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中的一篇文章所說,社交網絡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項無處不在的功能,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2003年,傳媒巨子默多克以5.8億美元買下Myspace,Myspace是最早的SNS網站之一,也是全球最知名的社交網站之一。2007年,香港富豪李嘉誠也開始涉足SNS,2008年3月,李嘉誠證實向Facebook投資逾1億美元。在國內,SNS的發展看起來也是風起云涌,開心網、校園網、人人網等諸多SNS網站競逐市場,傳統的各大門戶網站也不甘寂寞,紛紛加入SNS的市場競爭之中,意圖分一口蛋糕。但事實上,不管是已經做大的SNS網站,還是新加入的門戶網站,雖然他們坐擁無數用戶,有著龐大的影響力,但他們的盈利情況并不理想。
我們知道,網站的盈利途徑無非兩種,一種是廣告,一種是付費服務。付費服務暫且不說,SNS顯然并不適合付費服務。剩下的只有廣告,而現實則是,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不管是微軟還是搜狐,在SNS的廣告上基本都以敗北告終。早有經濟學家斷言,SNS并不適合成為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