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了新聞傳播的新紀元重要的新聞源。微博客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聞源通道。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信息流動模式, 微博客上的信息幾乎每分鐘都在更新, 改變了人們只能接收傳統新聞媒體在突發新聞上一般所采取的插播快報作法。
微博客信息傳播的即時性、高效性、便捷性滿足了網民對于獲取即時新聞的強烈需求。在國外, 丹佛飛機脫離跑道事件、印度孟買連環恐怖襲擊事件、2008 年美國總統大選奧巴馬使用Twitter 競選等一系列事件都引發了一陣陣的微博客熱潮。在國內,2009 年12月19日21時02分臺灣花蓮海域發生地震, 臺灣女孩蕭姍姍于21:03 在新浪微博發布了“地震@@! 好強>。<”,成為全球描述這場地震的最早的文字。在蕭姍姍在新浪微博按下“發布”鍵的11 分鐘后, 天涯社區天涯雜談才開始有人談論此事, 而反應最快的專業媒體——中新網則要再往后推10分鐘,即21:24 才出現第一條報道。
微博客能夠發揮了廣大網民的力量, 每一個微博客用戶都可能成為突發事件的現場記者, 利用便捷的發布工具迅速、及時地進行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創造了新的新聞形式。 微博客也開創了一個短新聞寫作的時代。2009年9月4日, 原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離職的時候, 第一個“權威報道”并非來自傳統媒體渠道, 而是來自李開復新浪微博客。當天上午11點17分, 李開復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面簡單地更新了幾個字“再見, 谷歌”。數分鐘后,他接著辟謠稱自己不會加入Idealab, 并發布自己將在下周公布所創辦公司的具體信息。很快, 這些信息迅速遍及各大博客和新聞網站。
李開復的“再見, 谷歌”短短4個漢字所產生了巨大新聞效應。對受眾來說, 對即時信息的需要先于對深度報道的需求, 因此對新聞的連續性和滾動性需求更高。由于無法容納太多的新聞描述詞, 反而讓每個人都更容易能在這短短的信息中找到更多的新聞信號, 提要式的新聞更加精練, 又不失新聞價值。言簡意賅的特性使人們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就能夠在簡短的文字之中判斷信息是否有價值, 判斷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信息。
與傳統媒體相輔相成, 促進媒介融合。傳統媒體與微博客的媒介融合亦趨勢不可阻擋, 傳統媒體已在尋求與之融合的發展之道。
第一, 傳統媒體看到了微博的力量, 紛紛將微博作為自身推廣和溝通的平臺, 在微博客上提供內容鏈接, 發布新聞摘要, 促進發行量和銷售, 提升影響力, 微博客成為了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一條通路。而微博客用戶也給予了這些傳統媒體積極地回應,《紐約時報》在Twitter 上的官方網站已經有90 多萬名關注者, 新浪頭條新聞在新浪微博上的關注者也超過了40 萬。在英國,134家一線雜志都開辟了 Twitter 賬號。在新浪微博上開通微博客的媒介機構超過40 家, 涵蓋了報紙雜志、電視臺、網站等各類媒介形式。《新周刊》、《中國新聞周刊》、《三聯生活周刊》等雜志始終占據著轉發排行榜的位置, 在微博客上即擴大了傳播效果, 又實現了與讀者互動, 幫助傳統媒體了解讀者、傾聽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