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靠“單打獨斗”是不行的。
“整合營銷”概念在中國市場并不陌生,但真正能弄懂并成功運用的企業并不多見,相比咱們的“本山大叔”更是相形見拙。其實這么多年來,趙本山并沒有做“一枝獨秀”(盡管他已經非常出色),更未孤軍奮戰;他膝下弟子可謂各有千秋,在他周圍相得益彰,使得本山傳媒如日中天,搞得紅紅火火。
能有如此景象,是“本山大叔”他營銷搞得好,懂得“整合”。
其實企業自身的資源往往是有限的,但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品牌價值集中化,那么企業的品牌力量顯而易見是很薄弱的。
下面讓我們分享下本山大叔在這方面又是如何做的。
一、整合“人才”資源
在趙本山心目中他非常清楚僅憑自己一人之能,是很難將“東北二人轉”文化產業發揚到一定的廣度與高度的;與其孤軍作戰,何不將眾多不乏優秀的民間二人轉藝人納入旗下。在趙本山的眾多弟子中,多者并非拜“本山大叔”為師之后才學習二人轉的,而是未加入“本山大營”之前就在一定的“區域市場”小有名氣了;如遼寧黑山的王小寶(現任遼寧民間藝術團副團長),黑龍江嫩縣的王小利,吉林蛟河市的劉小光,遼寧開原的小沈陽,包括蔡維利、王小虎等;這些虎將拜入本山門下都為其增輝不少。當然我們更要佩服“本山大叔”的整合手段,一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地位,更讓他及時發現并吸收了不少的優秀二人轉年輕人才;像其高徒王小寶,王小莉都曾榮獲過此次大賽的金獎。
不斷地人才整合,使得眾徒能團結在“本山大叔”周圍,實質上是壯大了“本山傳媒”的核心力量,這是趙本山將藝術產業化的強大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和挖掘優秀的藝術人才,壯大民間藝術的后備隊伍,趙本山還于2003年5月與遼寧大學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共同創辦了“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2004年9月,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如期開學,設民間藝術、影視表演、導演和文學藝術4個專業。經過幾年多的發展,本山藝術學院已成為東北地區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同時成為“本山傳媒”重要的人才儲備基地。
從我們企業的角度講,要強化企業的競爭力,要做好整合營銷,而人才的整合才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但多者忽略了這一點,沒有讓人才充分集中并優勢化利用,更沒有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儲備機制,中國職業經理人多則三五年已經成為行業中的一個怪圈。
二、整合“品牌”資源
光靠“趙本山”這個主品牌是不行的,也很單一;所以“本山大叔”毫不吝惜地要推出自己的“子品牌”;他深知“只有品牌多了,本山傳媒才能壯大”。把更多的“子品牌”整合在一起,是“本山大叔”最睿智的一面;從2005年讓徒弟蔡維利、王小虎在春晚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的雙雙登場,到陸續讓小沈陽、王小利在央視春晚的高調亮相,其意明顯,“本山大叔”要推出一個又一個的子品牌;小沈陽的一夜火爆,王小利的迅速走紅,及旗下弟子的紛紛嶄露頭角,都充分顯示出趙本山的“子品牌”戰略是正確的,他們不僅為“本山大叔”臉上長了光,更為“本山傳媒”掙了錢,可謂兩全其美,何不樂哉!
但看看我們企業的不少子品牌又有幾個是成功的呢,不是過多的子品牌削弱的母品牌的形象,就是母品牌抹殺了子品牌的功勞,多者曇花一現,成功者甚少,所以“本山大叔”的品牌整合功夫,我們的企業家還得多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