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掛號依然需要排長隊,但患者李琳還是感覺入院后的流程比以前快了。雖然相對于普通企業,醫院的運營管理水平還“很低”,但這同時意味著商機:將信息化元素引入醫院,可以讓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也能讓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有質的提升。
當然,眼下李琳在醫院中能夠注意到的信息化應用可能只有掛號處輸入病人基本信息的那臺電腦,同時也是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最基礎的體現。作為醫院信息化的第一步,以門診掛號、收費等為主要模塊的HIS經過東軟、IBM等大型廠商多年來的深耕已初步普及,但還遠遠不夠。在競爭相對于HIS并不那么激烈,但同樣急需建設的多個細分領域,不少新興創業企業已經看到了突破的機會。
2009年末,全國注冊醫療機構超過90萬個,衛生總費用超過16000億元人民幣,預計接下來三年將會達到2萬億元的市場規模。而若想在這塊巨大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怎么更好地為李琳這樣的患者提供更為貼心的服務。顯然,這和技術有關。
機會一:醫學影像
CT、X光、核磁如今是相當普及的檢查手段,而醫生們雙手舉著X光片分析的場景也曾是醫院中經典的一幕。不過,現在這個步驟可以更方便地在電腦上進行: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PACS)已經能將醫學圖像資料轉化為數字化形式,通過計算設備和網絡,完成對影像的采集、存儲和傳輸處理。崔彤哲在2008年創立的海納醫信軟件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海納醫信”),就在著力為國內醫院提供全院級PACS系統。此前,他曾做為第一位開發工程師加入了位于美國硅谷的PACS初創公司Stentor。
就像視頻網站對技術、帶寬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網站,與影像有關的醫療信息系統也有獨特的門檻。“難點在于影像的存儲、傳輸、高并發條件下的實時調用和24*7的不間斷穩定運行。”崔彤哲說。在安貞醫院的放射科,1個病人在320排CT機上做兩分鐘的檢查,就能產生26,000幀影像,大小約為13GB。在2009年,安貞醫院放射科的流水在5.6~5.8億元左右。而全院整體化PACS系統還不僅僅是放射科內部的圖像存儲與通信,內鏡科、超聲科等科室的影像診斷系統都會連接進來,與HIS等系統也有接口。患者就診后,醫生可以首先從HIS系統中調出其基本數據,把拍片命令發送至相應機器上,然后自動拍片并將影像傳回服務器。在Stentor的一個客戶案例中,最高峰時共有包括對影像進行審核和寫報告的人員、臨床醫生、手術醫生、查房護士等在內的1,600人同時上線調用PACS中的影像。
即使查閱影像的只有幾十個人,借片、對照患者以往病歷等工作仍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人手,信息化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免去患者拿著X光片跑來跑去。在現代圖像處理技術的幫助下,影像分析變得更為精確,紙張、膠片等影像介質的儲存和管理費用也得以節省。無論是醫院、醫護工作者還是患者都能從中受益。
但PACS的意義不止于此,它還使得遠程醫療真正成為可能,在各地醫療資源極度不均衡的中國,其好處顯而易見。“據北京衛生局統計,2008年來北京看病的人次是1.2億人次。”崔彤哲自己的朋友也會托他請北京的專家看所拍的片子。為了短短的診斷時間,每天都有大批人從全國各地涌來,經歷熬夜掛號的艱辛過程。其實遠程醫療已經提出了一段時間,但崔彤哲認為,目前的狀況就好像“喝著東西不解渴”:通常以定時定點的專家會診形式展開,由高清攝像頭拍攝傳輸影像資料。這種方法看上去合理,實際效果卻非常差:一來要聚齊專家非常困難;二來即使是高清攝像頭也無法清晰地傳輸影像。“整個流程很不好。”
海納醫信最近參與建設了位于第二炮兵總醫院的全軍醫學專科中心影像遠程服務網,為其提供核心的影像遠程傳輸和診斷會診系統。他們的辦法是,通過影像診斷會診系統,整合全軍的知名專家,專家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登錄查看外地病人的影像信息和病歷,隨后提交診療意見。雖然眼下遠程醫療的推廣還受到醫務體制的一些制約,但可以預見,影像遠程診斷會診系統將給更多病人帶來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