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先進技術,實現傳統媒體數字化
新技術的革新,已經改變了傳媒的生態結構而且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因此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如果固步自封,對新技術和市場的變化反應遲鈍,那就面臨著生存危機。麥克盧漢認為,一種媒體并不完全取代另一種媒體,只是把它逼到了最適合自身特質的角落中去了。因此傳統媒體只要能夠利用先進技術,優化自己的硬件設施,還是能夠在未來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的。
隨著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和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逐漸消解了傳統媒體把持信息收集與發布的權威,傳統媒體的“按份售賣信息”的盈利模式自然也就變得無處發力。面對這樣的現實,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并不是單一的技術平臺(網絡版)的改造,而是必須通過這一數字化實現產業價值的創新,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作為傳統媒體的旗幟,紐約時報集團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轉型,通過研究它的轉型路徑,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產品的開發與布局的思路,總結它的實踐經驗,將對我國的傳統媒體尋求未來的盈利模式具有啟發意義。
在內容上:1995年,《紐約時報》就成立了專門的數字媒體公司,并將報紙內容原封不動地搬上網站;隨后成立了獨立核算的《紐約時報》數碼公司,負責紐約時報網站和波士頓環球網在內的50余個網站的業務,并設有各種類型的數據庫以供讀者查閱;2005年紐約時報集團以4.1億美元收購了生活類資訊網站About.Com,通過它來生產更加符合互聯網價值規律的內容——“關于知識的知識”[1]。
在經營上:1995年的數字媒體公司是沿用傳統媒體的團隊與經營思路;到1999年初,公司以網上網下兩結合的模式建立一個獨立個體,組織6個工作組專門負責《紐約時報》及其網絡版的產品開發、營銷、管理和內部協調。工作組直接對“數字領導委員會”(由首席執行官和執行總編輯等高級官員組成)負責。經過磨合,公司最終又把所有的互聯網部門合并成一個新的獨立公司“數字紐約時報”;同時,《紐約時報》還成立了業內第一家網絡研發部門,來研究互聯網用戶的喜好,以此滿足廣告主強烈的精準投放需求。
在收費策略上:《紐約時報》網站經歷了從對國外免費到國外收費,再到國外免費,最后又轉向了對高價值產品(如網站推出的“時報精選”)的收費模式。
根據2009年6月尼爾森公司的報告,它的網站位居全球新聞時事網站前五,并達到了持續盈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