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久的麥考林正在陷入訴訟危機,優酷和當當傳來喜訊,不僅成功登陸美國股市,而且首日股價大漲,雙雙躋身中國互聯網豪門俱樂部,按市值計算,優酷排在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網易、新浪之后,搜狐和盛大之前,成為中國第6大互聯網公司,當當也躋身前10。強烈的示范以及傳播效應能否解決互聯網企業的品牌瓶頸?我看未必。
互聯網企業的品牌瓶頸究竟是什么?第一,難以建立價值觀。對于品牌建設來說,找到品牌種子至關重要,只有圍繞品牌種子的成長進行建設才能建立強大的品牌,是基于消費者心智的產品或服務的核心理念。比如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馬云一直強調文化比技術更重要,這才是馬云建立阿里帝國的根本原因。當然順勢而生的互聯網時代毫無疑問是大背景,我們都在這個大背景下做事情。尋找品牌種子,建立價值觀如此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互聯網時代,恰恰也是分眾時代,所謂分眾必然造就了價值觀的多元化,而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誕生的一個互聯網企業堅持某一個價值觀顯然很難,因為企業都想通吃更多蛋糕,并且在對大多數人互聯網技術并不了解的情況下,各種突破商業道德底線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3Q大戰不就是個明證嗎?谷歌的不作惡難能可貴,百度的競價排名讓我們又愛又恨。第二,生意模式的創新更容易忽略消費者。互聯網時代創造了新的生意模式,更準確的說在資本市場逐漸確立與發達的過程中就創造了全新的生意模式。傳統生意講販賣的是產品或者服務,交換的是產品和服務,但資本時代,販賣的可能是股權和公司。把公司當兒子養當豬賣是最好的闡釋。這種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得到發揚光大,很多公司的目的不是在市場上盈利,而是做的好看,包裝后賣給股市賣給股民,創業者套現走人。做的就是賣公司的買賣,這種模式應該說財富積累上是有很大的優越性,也有很大的欺騙性,如果創業者不把精力放在打造品牌上,還能指望誰呢?而且直接受眾不再是消費者而是投資人,圈起來的消費者被當成了砝碼。企業不盈利在其他行業幾乎不能夠存在以及持續,但互聯網可以,因為有風投來的錢可以燒!風投不就是大風刮來的嗎?這種模式是個挑戰。一個難以形成自己價值觀而且不針對消費者持續耕耘的企業,不僅僅是互聯網企業,能建立真正強大的品牌嗎?
要真正解決這個瓶頸還是需要從生活和生意的本質出發,真正把握網民需求,從互聯網生意的本質出發,互聯網究竟在我們的生活中 扮演什么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企業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自己的發展?這是互聯網企業的品牌建設路線圖。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交流與分享的平臺,更接近媒體的本質,所以早期的互聯網企業盈利幾乎都是“廣告”形態的新媒體概念。所以互聯網信息經濟一度被稱為注意力經濟,至今這個概念依然具有其很大的理論意義。我們的互聯網企業突破瓶頸的第一法則,依然是要建立注意力,可是在不計其數的網站中如何建立呢?互聯網企業的網盟模式,各種鏈接技術推送解決不了,還需要從品牌建設的法則中尋找靈感,也就是在互聯網行業日漸成熟,依然要遵循古老的生意法則,也就是貨比三家,品質之選。比如現在大家都在推微博,除了少數人一下子開好幾家網站的微博,估計大多數人還是在某一家網站。比如電子商務有好多家,你經常去哪一家呢?其實僅僅淘寶站內的搜索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的了。很多創業的互聯網企業如何脫穎而出呢?這個問題要提醒那些創業的互聯網企業,如果你沒有革命的模式,就一定要盡早展開品牌建設,老老實實做生意,靠網民而不是想靠股民的錢發財,因為你也許又太小的機會,網民的錢更近更現實。
模式變化的眼花繚亂但根本的核心原則不變,所以會有贏家通吃,會有狗日的騰訊。其實在互聯網這個本質思考上,百度新浪搜狐阿里巴巴360沒有誰能回避這個問題!互聯網歸根結底生活中承擔的功能上,但這個功能會趨同,傳統經濟的同質化已然出現。所以百度做搜索的會有自己的新聞,商城,貼吧,而阿里也會推自己的搜索,騰訊也會推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大家上網的入口在哪里?目的地又在哪里?這個軌跡變得復雜難以確定規律。互聯網品牌毫無疑問是核心法則,他是人們消費的根本規律。不知道的當然要搜索,搜索之后還要選擇,如果搜索之前就知道呢?這就是品牌的“預先購買”作用。團購模式今年大熱,其實不過是電子商務的一個變種,走的還是價格的路子,我在《品牌營銷創造互聯網的未來》中談到,互聯網一定不僅僅是價格,還需要有價值。所以在模式的眼花繚亂當中,要找到自己堅守的同時吸收新模式的優點。搜狐的網游,新浪的樂居都稱得上成功范例。業內有說法微軟在互聯網時代落伍了,這有一定的理由,但堅守軟件應用也許能夠走的更持久。IBM放棄個人電腦不就是一個經典嗎?還是要找到自己堅守的價值理念,找到自己的那顆種子。沒有沒落的行業只有沒落的企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