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三文,曾擔任《南方周末》頭版編輯、參與創辦《東方早報》和擔任過《南方都市報》編委的方三文曾被好友形容為對傳統媒體的發展“過度焦慮”,在加入網易之初曾表示不會再回紙媒體了:“在網絡媒體干過的人,都不會再回去了。”2010年3月開始籌辦雪球財經網及旗下兩個子網站:I美股、I港股,2010年5月25日,I美股順利上線。 談從業經歷
在談及離開網易的原因時,方三文稱:“自己干,掙的錢多嘛。”玩笑后他表示,“不過這些都沒那么重要,主要是有別的需求。我在網易也能一年掙個一兩百萬。但在這種大公司里面,你只是一個環節,上面有人,下面有人,經常會感到相當無力,什么都搞不動。”
“過去了的都成為美好”,對于過往經歷他心懷感激,他從中收獲了價值觀、思維方式、方法論等方面的磨練與積累。在優質的紙媒,他學會的是堅持用價值投資的眼光看待事物,而在網易,他近距離地領略到了“未來必將取代紙媒”的互聯網的威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我過去從事過媒體、互聯網的工作,現在感覺是進入了一個投資的領域,看來是沒有關聯其實是有緊密關聯的,實際上我現在做的工作不能叫投資方面的工作,只能說是利用媒體這個思維方式、互聯網這個傳播平臺。實際上是一個互聯網、媒體、投資三者交會的一個產物,這個東西正是我過去的工作經歷和主要的興趣之所在。”
談網媒變遷
2011年底,方三文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網絡媒體形態的變遷,網媒的盈利模式也在逐步演進,電子商務這塊蛋糕正在被諸多有識之士做大做強。
“近年來,網絡媒體的形態和盈利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方三文表示,在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中,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門戶網站是編輯推薦給用戶內容,能夠初步滿足用戶對公共熱點的關注需求,但是因為人的能力原因、展示位置原因和政策原因等,經常會出現偏差,這里的信息特征是共性;搜索引擎是用戶主動去尋找內容,這一點,可以初步滿足用戶對自己感興趣信息的獲取需求,體現了個性的信息特征,但不能滿足對公共熱點的關注需求。而在社交網絡,用戶更多獲取到的是好友推薦的內容,基本由個性化定制加好友推薦結合而成,同時滿足主動索取感興趣內容和被動獲知熱點的需求,這就體現了共性加個性的特征。
從傳播鏈條上,最初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由新聞源到記者、編輯、經過發行渠道最終抵達讀者,鏈條越長,效率越低,滿足用戶所需信息的偏差越大。而對于時下橫行的社交網絡而言,它實現了由新聞源直接抵達用戶,中間環節都被省略掉了。“與此同時,傳統意義上的讀者也從單向度的接受者變成了參與者和發布者。”方三文說。
談盈利模式
“網絡媒體形態的變遷同時引起了廣告模式的變遷,網媒的盈利模式由此產生變化。”方三文分析,從最初以瀏覽為主的廣告,到搜索引擎以用戶點擊成為主動行為,到現在用戶主動購買為主的社交網絡,“最初的瀏覽,其目的之一是影響另一場景下的購買決策,轉化率較低。”方三文解釋,首先是這種廣告形式不匹配用戶的需求,比如上新浪首頁看新聞,同時出現一個汽車廣告,這和用戶看新聞的瀏覽行為是不匹配的,也無關聯。如果說用戶主動通過搜索引擎去搜索這款汽車,那可以認為他有購買的要求,起碼是先關注。
到包裝一體化方案的CPS模式下,如果商品由站方提供(采購或自己生產),站方搭建交易和支付體系,那么站方盈利模式就從廣告變成了電子商務。這也意味著搭建了一個完整的交易系統。“但CPS到電子商務還有一步距離。”方三文說,CPS還是典型的淘寶,點擊及購買。但還有一些形式比如美麗說,它鏈接到淘寶,最終是以成交額來結算廣告費用,這里可以認為是CPS廣告。“到什么時候才算電子商務呢?打個比方,美麗說不鏈接了,直接銷售,就變成了一個電子商務平臺。”
談電子商務
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盤子越來越大,2008年中國網絡經濟市場結構中,電子商務只占19 .4%,但到了2011年已經占到36%;與此同時,網絡游戲“縮水”最明顯,從2008年的29 .6%縮減到2011年的18%。方三文笑稱,其實不是網游縮水,而是因為電子商務成長快速、份額變大。方三文同時認為,電子商務最成功的例子是道具收費模式的大型角色扮演游戲,他解釋,聯網的游戲即是社區,網站賣的就是社區里需要的東西,而且賣的是虛擬物品,不需要物流和配送,交易成本非常低。
方三文稱,社交網絡的垂直、互動和個性化的特點,讓網絡媒體盈利模式轉化率變高。社區網絡是垂直的、有主動行為的,比如鐵血網,是一個專門討論軍事問題的網站,同時賣軍品是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比如facebook,每人都有自己的頁面,每人都在自己的頁面活動,而facebook給每個人配置的廣告都不同,這些配置的方向始終是和你發布的內容有關聯,你發布的內容就是你的喜歡、關注。
同時,方三文認為,網絡媒體盈利模式的穩定形態就是垂直社區加垂直電子商務,“大量的網站將來會出現這種形態,屆時,網絡媒體就不僅僅是個媒體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