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的內涵,遠超過書店,包括商場、零售、餐飲、品酒、文化活動
一座城市的氣質在于書店。
全世界的書店都活得很辛苦,誠品憑什么笑到現在?多數人去誠品,多半是當成一種享受,接觸愉快的空間與氣氛,確實不見得是純粹為了買書去的,誠品創始人吳清友因此強調,誠品不只是書的交易場所。
大陸很多上市公司對于每一分獲利都斤斤計較,但又有誰愿意像吳清友一樣,忍受長年虧損,做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地標?今天的臺灣,如果少了誠品的真實存在,不只是大陸游客、香港游客少了一個朝圣的地方,而是少了靈魂。
臺東是島內最貧窮的一個縣,臺東人收入只有臺北人的一半,相當于三、四線城市的水平。《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圣曾經告訴我說,“偌大的臺東,甚至沒有一家首輪院線電影院。”
破落臺東人的心靈,卻從誠品進駐的那一剎那,開始富足。三年多來,臺東市區博愛路上的誠品,成了全臺東最具人氣的商圈,就像臺北西門町、北京三里屯,總是擠滿了年輕人。雖然書店本身不賺錢,但看在吳清友的眼里卻是滿足的。
臺灣人都知道,吳清友是一個“習慣虧錢的企業家”。美國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明言,不賺錢的企業,是罪惡的,但吳清友卻始終不同意這道理。全世界的人現在也都知道,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開書店,但早在二十多年前,吳清友就深受其苦,畢竟誠品創立的前十五年,都是不賺錢的。
臺北101旁的信義誠品,是誠品在臺灣的旗艦店,四萬平方米的空間,如今每一天的租金就要20萬人民幣,一年下來是7300萬人民幣,連大集團都很難支應。吳清友的聰明做法是,讓誠品當“二房東”,除了書店本身的一萬平方米之外,三萬平方米作為商場,全都租出去給其它品牌。由于誠品是人潮的代名詞,時尚精品、高端餐廳,全都樂于與誠品作伴。商場是一個娛樂環境,書店卻是文化環境。我們可以直白地說,誠品“書店”其實是不賺錢的,靠“商場”才獲利,目前商場的營收早就超過書店,分別是六成、三成的比率。
吳清友一直想創造一個上流的消費環境,對基層的消費者來說,到誠品購物,確實感覺自己又上了一個檔次。“我在誠品”,絕對比“我在太平洋百貨”讓人聽得舒服,現在每年有1.2億人次消費者造訪誠品,可以說是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書店之一。
如今的誠品確實不只是書店,是一個可以“讓人體驗生活美學的創意生活空間”。誠品以前單做書店的客層很簡單,如誠品英文名“eslite”,就是高端知識分子,但現在走向商場的復合式型態經營,顧客走向多樣性,從學者到家庭主婦都有。所以如果拿中國的光合作用書店來與誠品相比,就實在太低估誠品了。要拿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上海的港匯廣場,用這些一流商圈的購物中心來與誠品較量,他們才是同一個量級。因為誠品成功的關鍵,就是匯聚人氣,臺東就是最好的例子。好比一個新網站,勢必要沖出流量,才能討論如何商業模式與盈利,吳清友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現在的誠品,就是人潮的同義詞。在臺灣,任何一個城市開發新商圈,要找來人潮的話,第一個想到的對象就是誠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