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在微軟與網景之間,爆發了歷史上最為奇特的商戰之一:雙方爭著把瀏覽器免費送到客戶手中。
在中國,前幾年的移動和聯通大戰中,移動運營商競相推出各種移動電話資費套餐方案,其中包含一定的免費通話時間,一定的免費短信條數,甚至是在你使用了足夠的服務之后,免費贈送你一部手機。
eBay易趣在北美市場是靠向賣家收費而受到投資商青睞的,它從一開始就盈利,而且獲利頗豐。可是,馬云卻宣布中國的淘寶是免費的,而且“幾年內都將免費”。曾幾乎壟斷了國內全部C2C市場的eBay,受到后來者淘寶的挑戰。
這些公司是不是瘋了? 并非如此。它們只是在遵循一種全新的規則——這種規則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但放到當今數字技術價格及容量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背景下,就顯出了深刻意義。道理很簡單:微軟和網景免費贈送瀏覽器是因為,它們在搶占網絡瀏覽的標準;移動運營商的算盤是,從對手那里爭奪更多的客戶,向客戶推廣能帶來更多價值的新電信業務;對于馬云,2005年前后的中國C2C市場還不是一個該不該收費的問題——在交易信用、物流配送、互聯網普及、電子商務人口等方面,中國消費者與美國消費者沒有處于同一個世界中,因此,把“水庫”盡可能地、盡快地挖大,才是最最重要的工作。
人類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總想獲得免費的午餐。就網絡業而言,許多企業家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紛紛采用古老的銷售招數——免費贈送,企圖以此打響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在群雄紛爭的網絡戰場上奏凱。其背后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網絡好比一塊等待開墾的新大陸,現在趕緊去跑馬圈地——無論為此付出的短期代價有多大——日后自然會有好報。
這便是高技術的自相矛盾之處:在價格下跌得最快——甚至為零的時刻,買賣還能夠照樣紅火。很容易明白為什么免費對消費者來說是有吸引力的,雖然公司如何通過免費發放產品和服務來賺錢,并不總是那么明顯。各公司常常要思考的是:在這個技術產品幾乎可以免費得到的世界上,自己怎樣才能保持競爭力?
在《免費——激進價格的未來》一書中,克里斯·安德森試圖解釋為什么免費越來越成為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數字化技術的基礎經濟學決定了免費模式在數字世界比在模擬世界中更容易大行其道。這是因為,信息產品和服務具有“非常特別”的成本結構。它們是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生產第一份信息產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是生產(或復制)此后的產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例如,一旦第一本書被印刷出來,生產另一本書的成本就只有幾美元。刻一張光盤只需要不到一美元,耗資上億美元的好萊塢巨片的成本大部分都花在第一份拷貝出來之前。
這種成本結構有許多重要的意義。信息生產的固定成本的絕大部分是沉沒成本,即如果生產停止就無法挽回的成本。如果你投資于一座寫字樓但是又改變主意不想要它,你可以把樓出售,挽回部分成本。但是如果你拍的電影失敗了,沒有什么市場可以讓你把劇本再賣出去。沉沒成本通常必須在生產開始以前預付。除此而外,大部分信息產品的營銷和銷售成本也越來越高。
信息產品的可變成本也有一種特殊的結構:即使已經生產了數量很大的拷貝,多生產一張拷貝的成本也不會增加。微軟不像波音,企業也沒有折舊和生產容量的限制:信息企業很容易在一天之內擴大自己的生產能力以滿足需求。如果你能生產一份拷貝,你就能以相同的單位成本生產100萬份拷貝,或1000萬份拷貝。
獨特的成本結構決定了免費經濟的誕生。谷歌為了讓其龐大的搜索引擎啟動運行,需要在軟件和基礎設施上投入數以十億計的美元,但其后遞增的搜索幾乎花不了它什么錢。
免費的商業模式,建立在“交叉補貼”(cross subsidy)上,這也就是為什么你訂購一個移動運營商的長期服務計劃,就可以得到一部“免費”手機。類似的情形還有,數字電視公司免費送機頂盒,為的是讓你訂閱付費頻道。免費加收費模式(freemium)是在網絡生存空間中最常見的商業模式之一。這個說法由風險資本家弗雷德·威爾遜發明,也就是說,把服務分成從免費的到昂貴收費的各種不同等級,例如,有些網站和軟件如果付費的話,可以享用比免費版功能更多的“專業版”。這叫做價格歧視,即對那些給你的信息產品估價甚高的消費者,不妨賣一個好價錢,而對那些偶爾購買、不愿意掏腰包的客戶,可以殺價銷售,甚至可以免費向大眾派發產品,因為產品散發得越廣,越有可能把更多的付費客戶吸引過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