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加收費模式的核心是,在免費服務上賠錢,但在溢價的付費服務上賺錢,同時把前者作為一種廉價的推廣手段。舉個例子,上百萬的Skype用戶在網上進行聲音和視頻通話卻無需付一分錢,原因是一小部分用戶為了得到額外的功能而付出的費用補貼了免費用戶。通常而言,一家網站會遵循“百分之五定律”,也就是說百分之五的付費用戶是網站的所有收入來源。這種模式之所以能夠運轉下去,是因為給其余95%的用戶提供服務的成本是相當低廉的,可以視為零。
廣告可以說是最有名的免費模式。你既不用為無線電視付費,也不必為搜索付費,兩者的原因都在于,你免費獲得的內容被附加了廣告。當然,安德森在書中指出,廣告不大可能為網上所有的內容帶來收入。如果你是一位博主,不管你有多么牛氣,從Google AdSense服務中贏取的收入恐怕永遠也不會使你的寫作物有所值。
如果博客更加關注的是聲名和影響力而不是金錢的話,或者,寫作博客是為了招攬更有利可圖的生意,比如說出書或演講,免費模式就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你想要純粹依靠網絡為生,則“免費”會成為一個麻煩。就連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也承認,免費的午餐不是人人都可以品嘗到的。他說:“免費的問題在于,它排除了市場上所有的價格歧視結構……它往往會造成贏家通吃(winner-take-all)!
這并不是說除了免費,在網上就完全沒有機會了。安德森指出,與免費模式競爭也沒有那么難,只要商家能確實提供更好的東西或是具有差異性的東西。如果有真正獨特和可以滿足急切的消費需求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消費者還是會趨之若鶩的。
把產品高價賣給付費程度高的客戶,存在兩種辦法。第一種是為產品增加價值:路透集團通過把它的主要產品以對客戶有用的方式組織起來,從而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有所不同,避開了使自己的產品商品化的陷阱。第二種是不要給你的高端客戶以低價購買的機會。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必須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細分市場,并充分利用信息處理技術把市場細分工作做得更好。因為如果它們不能夠找到辦法向高付費客戶收取高價,那么就只能向付費程度低的客戶銷售通用信息。而網上的通用信息,像電話號碼、新聞故事、股價、地圖等等,只是在以邊際成本——零——的價格出售。前一天的經濟信息人人都可查到,獲取也不費分文,但交易人卻愿意為稀缺的實時金融信息和分析付出成千上萬的美元,因為這些信息和分析能夠幫助他們預測未來的價格。由此,在免費與昂貴之間,存在著眾多的內容空間,其價值高低和潛在收入的多寡都各有不同。
雖然消費者現在期待在網上能夠看到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免費的,但是,他們的期待和行為是有可能發生變化的。在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DVD問世之前,無線電視多少年都是完全免費的。如果能向消費者展示出足夠的好處,消費者會愿意付費去獲得從前是免費的東西。這是當下網絡公司們要深入思考的事情。雖然免費帶來了大量的流量,比如Twitter的爆炸性成長有目共睹,但大規模流行也并不能為一個無法立足的商業模式加以背書。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擁有定價權力的企業不一定總是選擇使用這樣的權力。成百萬的人愿意為自己喜愛的社交網絡埋單,但由規模帶來的潛在網絡效應使得免費成為一種無法抗拒的戰略選擇。除了供應方的規模經濟,信息產品市場的另一個關鍵之處在于需求方的網絡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當一種產品對一位用戶的價值取決于該產品別的用戶的數量時,經濟學家就說這種產品顯示出網絡外部性或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通信技術是一個主要的例子:電話、傳真機、調制解調器、電子郵件和互聯網都顯示出網絡效應。
受強烈的網絡效應影響的技術一般會有一個長的引入期,緊接著是爆炸性的增長。這種模式是由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引起的:隨著某一產品用戶基礎(installed base)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用戶發現使用該產品非常值得。最后,產品達到臨界容量(critical mass),占領了市場。這種網絡外部性也是贏家通吃產生的前提。所以,增長是網絡公司戰略上的必由之路,這不僅是為了獲得通常的生產方規模經濟,而且是為了獲得由網絡效應產生的需求方規模經濟。
將來,免費加收費模式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會一方面允許企業保持免費所帶來的規模效益和廣告收入,另一方面又允許它們開辟額外的收入來源。例如,《華爾街日報》采取的就是這樣的混合模式:既有收費的內容,也有免費的內容。安德森說:“單單免費是不夠的,它必須與付費搭配……今天的網絡企業家必須不僅創造出人們喜歡的產品,而且還要創造出人們愿意付錢購買的產品。免費也許是最好的價格,但它不可能是唯一的價格!
這是一個反高潮的結論。實際上,信息技術將永遠不會是免費的——因為每當這些技術剛剛變得有些廉價,就會有人探出路子來大量利用這種技術產品,以致使它們又稀罕起來。然后,人們又會要求有更大容量和更快處理速度的新技術。只要想象力豐富的人能不斷琢磨出更好的東西,這種循環往復將永無休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