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同尋常的變化正在規模經濟的領域中悄然積累。
Instagram只有12個雇員,但作為一個應用被收購時,它卻有著高達7億美金的身價;其全部后臺運算外包給亞馬遜云服務。ARM僅有大約2300名員工,但卻創造了350億美金的ARM芯片王國。這些公司有這樣的共同點:他們本身并不屬于制造業,但他們將自己的產品設計授權給其他公司(比如蘋果),而再由這些公司與TSMC這樣的制造業公司進行接觸。Nest Labs實驗室和Ubiquiti實驗室也是這樣的例子,員工人數只有兩百多,但公司價值卻達到十億美金,兩者都有對中國的外包項目。
沃倫·巴菲特向來提倡建立“經濟護城河”的經濟模式,這種“護城河”是一個規模經濟的概念,通俗的解釋,如果一百個配件,每個配件需要1美元,但分成百萬份,每個可能只要花一角。
顯然這種拆分的理論不適用于軟件、音樂或其他抽象的存在,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和相互交流的增進,他們的存在對現實物理世界的依賴越來越少。不久前還只是巨型企業才擁有的商業能力,現在任何人都能輕松獲得。亞馬遜、微軟、谷歌和OpenStack的服務商已經就提供規模網絡服務展開競爭。富士康能夠提供電子產品領域的規模服務,而設想一下如果這樣的趨勢普及到其他行業,比如家具業、汽車制造業、房屋租賃或零售呢?別忘了還有在實體快遞領域已經進行開發的Dronenet。
上面的例子還是冰山一角,這種規模服務的趨勢還在擴大。
比較英特爾和ARM,前者是長期的跨領域整合的、集設計與制造為一體的業界巨頭,而后者則關注于在某個領域做到出類拔萃。雖然筆者對英特爾的光輝形象充滿欽佩,但從大局看,似乎行業走向卻按照ARM的獨立經營的方向發展,作為做設計出身的企業,設計就好像TSMC的制造生產力,能夠賣給所有想要的顧客而盈利。
這一運營方式的改變導致的結果,實際上要遠遠超出企業大小和范圍的優化范疇。
Paul Graham 2013年4月15日在微博上說,“所有權如果變成“共享式”,那么就不會輕易成為黑客們的目標。”——這句話實際上是說,“所有權是非常低效率的資源分配方式,這在時間上生硬地劃分了不同的思維模式:對物件的占有權,對物件的使用權,以及在不使用的時候進行共享。在高科技世界中,這已經不是什么新聞,比如路由器的使用。
“線路總是成對出現,這對一個搞電話技術的人來說,就像是建立雙向對稱電路一樣的常識,但對非專業人士來說,他們總是傾向于用單向數據傳輸的方式想問題。這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導致了電信行業中的一些事故的發生。”——引自Neal Stephenson “Mother Earth Mother Board”一書 (1994年版)
上面說的可能比較抽象,那么來舉一個實際的例子,這周Casy B. Mulligan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專欄,討論無人駕駛汽車的問題,得出的結論是,“無人駕駛汽車會導致路面交通進一步擁擠!
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一維思維”導致錯誤的一個小小的例子,無人駕駛汽車的推廣使用實際上只是導致了“無主車輛”的增多。而購買汽車的最初原因在于,這樣人們可以在需要用車的時候不用再費時費力地找車——聽起來有點自我證明的意思,但試想一下,在需要用車的時候,比方以前要花費一個小時,這時只要花五分鐘就能找到一輛無人駕駛車,這樣人們自己買車的意義就被大大減低了。
從這樣的思路考慮,我認為由于無主汽車會最終導致城區汽車擁有率的大大降低,而巨大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上擁有部分所有權的人群卻會逐漸擴大。這種情況不僅會促進汽車使用成本的規范化,而且能減少汽車的購買數量,因為人們會傾向于只在需要的時候求助于無人駕駛車輛。
上面只是一個小例子。而不論是從商業的角度(AWS,富士康等)還是個人(從AirBNB到Zipcar)都在向這種有大規模儲備且提供開源的服務形式發展,BOX 首席執行官 Aaron Levie 把這種經濟模式稱為“規模即服務”。目前這一現象還只體現在個別部門和行業中,但這一趨勢影響到所有經濟領域已經是大勢所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