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 Wilson已有 27 年的風險投資經驗,是當今風投領域的領頭人物。目前是兩家風險投資公司 Flatiron Partners and 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管理合伙人,負責幫助創業者開創科技公司。主要關注領域是科技和互聯網。近日,他從自己多年的積累出發,發文指導創業者,強調產品大于戰略大于商業模式,從他多年的從業經驗來說,文章寫得平實忠懇,相信會對有夢想的人有啟發。
全文翻譯如下:
我發現創業者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他們在確定戰略之前就已經轉向商業模式。而我認為,把產品做好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確定業務戰略,最后才是商業模式。
做好產品意味著讓產品適應市場,而不只是發布產品。市場要接受你的產品,并且還有更多期望。在消費品、軟件服務、基礎設施硬件等方面,做好產品的要求是很不一樣的,但你都必須在做好產品之后才考慮其他事情。并且我認為,在做好產品之前轉向商業模式是創業中最糟糕的的事情了。
當你的產品已經能夠適應市場,你開始考慮商業模式的時候,我建議你退一步和你的團隊(或者投資者)一起研究一個清晰且精心設計的商業模式。投資人在這個階段會很有幫助,尤其是優秀的投資人。如果你看了我昨天發布的 JohnDoerr 采訪,你會聽到他談了很多關于戰略的問題(英特爾、亞馬遜、谷歌等等)。最好的風險投資機構是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他們能辨別出可行的戰略和不可行的,是研究戰略階段非常有幫助的合作伙伴。而這也是我和創業者們一起時喜歡做的事情。
我記得 2009 年時的 Twitter。當時已經幾乎可以確信產品是適應市場的。團隊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商業模式。有很多觀點,比如付費賬戶,訂閱服務,數據服務等等。與此同時,EvWilliams 宣布 Twitter Cye.com.cn將“成為一個信息網絡,人們可以用以發現他們關心的信息。”這一戰略要求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資源放到 Twitter 上面,并且有盡可能多的用戶能接觸到這些信息,這使得網絡規模大大增加。該戰略需要免費且開放的商業模式與之對應。最后開發出了廣告產品 promotedsuite 這樣的商業模式。
我們有很多項目公司沒有遵循這個戰略方向來制定盈利模式。某些時候甚至沒有清晰的戰略方向。這導致組建團隊和爭取用戶方面浪費了很多精力。我們看到有的團隊不得不因此而放棄部分業務。
這種失誤并不致命,找不到適合市場的產品才是致命的。偏離產品>戰略>商業模式的軌道是可以糾正好的,但是這個過程會有痛苦,代價高昂,分散精力,有時候還會導致管理層的更迭。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做好產品、確定清晰明智的戰略之后再去考慮商業模式。這會讓你的商業模式水到渠成,你的創業就會成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