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內部創業,芬尼克茲既留住了高管,也解決了創新動力的問題。
2002年,宗毅和張利合伙創辦了芬尼克茲。這是一家專做空氣源熱泵生產銷售的公司,后來泳池熱泵業務做到歐洲,一直處于領先位置。但是他們創業僅僅兩年后,就遇到個大麻煩。一名銷售高管突然離職,想自立門戶當老板,而芬尼克茲80%的銷售業務掌握在此人手中,假如大客戶都被這名高管帶走,后果可想而知。
好在有驚無險,芬尼克茲的產品優勢明顯,這名高管的離去沒有影響到公司的整體銷售。但是宗毅和他的合伙人開始反思,如果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怎么辦?
當時芬尼克茲規模不大,兩個創始人對商業模式創新了解不多。生產出好的產品,下一步自然就是想把它賣出去。所以,銷售環節對于這樣傳統的企業來說,意義重大。當時銷售總監的年薪是10萬出頭,如果想避免人才流失,必須給高工資,這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更何況,有時候高工資也不一定能把人留下,比如,他們就是想當老板。
“這種想創業的員工,你給再高的工資也沒有用。”宗毅對《創業邦》說,“我以前從大公司出來的時候,老板給我多少錢都不可能(留下)。因為我就想當老大,你想用什么東西收買老大是不可能的。他想去當老板,擋也擋不住。”
想來想去,他覺得最好的解決辦法還得在制度上做文章。“這種創業型的人才也是我們需要的。他不就是要創業嗎,你就讓他創。沒得選,這是唯一的辦法。”
2006年3月,一家叫鑫雷的公司注冊完成,總經理是芬尼克茲原來的生產主管韋發森。這是家獨立運作的公司,但控股股東是宗毅和張利二人。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創業,有能力創業,可以借助芬尼克茲的平臺進行內部創業。
中歐創業與投資中心主任、創業學教授李善友把這種現象稱為裂變式內部創業。迄今為止,已經有7個項目經過孵化脫胎于芬尼克茲,成為獨立核算運營的公司,且運營狀況都不錯。李善友認為,這至少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公司到一定成長期后因創新動力不足陷入窘境;二是內部人才的激勵機制問題。
就連周鴻祎都對這種模式激動不已。前不久,他應李善友邀請,在中歐創業訓練營二期畢業答辯現場做評委,宗毅正是二期的畢業生之一。聽完宗毅對芬尼克茲內部創業模式的解析,周鴻祎深受啟發,主動走上前跟宗毅換名片。他還當場向宗毅發出邀約,有時間到北京好好講講這種裂變式內部創業。
做樣板工程
鑫雷是芬尼克茲內部創業的第一個項目,專做換熱器,這是熱泵熱水器的一個主要零部件;準確地說,是芬尼克茲所在產業鏈的上游。在此之前,這個零部件一直由其他廠家供貨,宗毅不太滿意他們的產品質量,而這個項目利潤也客觀,他本打算自己來做,開個車間就成。銷售總監的出走,迫使他改變了想法——這是個鼓勵內部創業的機會,如果第一個公司做成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宗毅找到韋發森當第一個老板。1969年出生的韋發森在芬尼克茲已經待了3年,主管生產,而且他之前就有想法要做這個項目,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宗毅要求這個老板必須出錢占股,且越大越好;同時敞開大門,歡迎其他高管參股,且必須是高管才有資格投資,規則是5萬一股,一股起投。這個規矩延續至今。
當時芬尼克茲有6個部長級別的高管,宗毅和張利急于做出一個樣板工程來,做出當年分紅的承諾,鼓勵他們每人拿出15萬來入股。但是因為從來沒有人這么做過,未知風險太多,想博取員工的信任不那么容易。
“員工有很多疑問,甚至有很多小的誤解,擔心自己的權利得不到保障,以為我們是想套住他們的資金。因為當時5萬、10萬對于這些人來說可能是家里全部的流動資金了,甚至還要再借點。”張利說,他們只能想辦法告訴員工,這是一個分享計劃,“不要以為我們缺你們那點錢,幾十萬我們很輕松地就拿出來了。”
最后,韋發森作為總經理和另一人各拿出10萬元,另外兩個部長勉強各拿出5萬元,剩余高管則選擇捂緊口袋靜觀其變。作為這個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宗毅拿出20萬,張利15萬。第一個內部公司以65萬元的注冊資金正式啟動。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一開始還給了韋發森一些期權。
鑫雷不算是挑戰性很大的一個公司,只需要生產出可靠的產品,自然就有芬尼克茲來接單,不擔心銷售問題。所以,2006年當年,鑫雷的所有股東就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回報。這個樣板工程是宗毅和張利開始內部創業機制的一張通行證。一年后,第二個公司只需100萬啟動資金,員工推到宗毅面前的是200萬元。“他們相信你會掙錢。”
芬尼克茲確實在迅速發展。2006年,這還是家只有幾千萬元產值的小公司,隨后產品在解決泳池恒溫狀態的問題上優勢明顯,通過為國外貼牌生產的方式,出口業務增長迅速,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很高,已經處于領先水平,業務也做到了幾個億。這也是宗毅一開始因沒有品牌優勢、在國內打不開市場而選擇的一條曲線方案。但是他知道,最誘人的還是國內市場,2009年他決定再次進攻主戰場。
宗毅又想到了內部創業的方式。他沒有想清楚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打開國內市場,一個人想不如動員全公司來想;而且,他這次實在沒有合適的總經理人選。“這是個銷售線的項目,用人非常謹慎,不但看他對銷售的理解,還要看是否能真正承擔起責任。不像生產線,只要人好,基本出不了太大的亂子。”他想通過舉辦內部創業大賽的方式找到這個方案和這個人。
另外,這些“新晉老板”創業前的日子過得都很舒服,后來一名營銷負責人的年收入有幾十萬元。宗毅需要確認,他們確實準備好重新開始并且能夠承擔一定的風險。在創業大賽的整個過程中,可以有機會觀察他是否適合去創業。今年3月份,宗毅又在廣州舉辦了一場創業大賽,原因就是他之前看中的一個人在接項目之前猶豫了一下,宗毅馬上改變了主意,還是來次比賽比較好。
2009年底,他在公司發起了一個名為“如果我是總經理”的競賽活動,員工通過自由組合的團隊,帶著自己的商業計劃上臺做DEMO演講。一開始大家就當一個好玩的活動來參加Cye.com.cn,13個隊報名參加來搶這個項目,通過打分刷下去9隊,在第二輪競賽的時候,大家意識到這可能不是單純的一次比賽。宗毅從自己就讀的中歐請來幾個同學做評委,考慮到項目可能是朝著互聯網方向去做的,還請來了互聯網業內的人,比如當時阿里巴巴華南區的負責人,還有IDG的一個副總。
最后,芬尼克茲原出口部部長左向前和他的團隊拿到了這個項目,就是現在的芬尼電器。左向前說,他把所有的積蓄都投入了進去,沒有給自己留后路。他也確實沒有退路而言,那場創業大賽,他因為拿到750萬元的投資額而勝出,如果再加上宗毅和張利必出的750萬元,他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