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攜“菜鳥”網絡亮相,又一次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宏偉藍圖。一個覆蓋中國的智能物流網絡,未來將能實現中國任何兩個城市之間購物的24小時必達。
馬云說自己要做平臺。大家紛紛議論,在猜想馬云下一步要干什么,他的計劃充滿著令人好奇的矛盾:
——阿里一方面大規模投資,有3000億元的計劃,另一方面卻對商業模式表達模糊;
——一方面口口聲聲說自己絕不做快遞,另一方面其投資規模暴露出比快遞更大的野心,3000億已經足夠再造出目前幾乎所有的快遞玩家了(2012年整個快遞業收入為1000億,其中圓通申通都不超過150億);
——一方面要提高時效和速度,另一方面又要將物流成本降低;
——一方面定義菜鳥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另一方面又在物流建設上投入巨大的資本;
什么是骨干網絡?平臺到底怎么如何開放?……
凡此種種,大家都在猜測。而阿里關于菜鳥業務模式說的含含糊糊,說還沒有確定。但是一個一期投資1000億的項目,如果連最基本的模式是什么都還不清楚,如何去獲得資本方和投資伙伴的信任? 與馬云做支付寶,做阿里巴巴從小到大摸著石頭過河不同,這次是一擲千金,模式能不事先評估清楚么?這只能說明,要么模式清晰,但有不能直接解釋的原因,要么模式盡管不清晰,但是大方向是明確的,長遠效果是確定的。也就是說馬云的24小時任意達絕對不應該只是忽悠。
筆者是物流從業者。以下就以八個問題,來剖析下菜鳥,多有揣度之處,不代表菜鳥官方聲音。
智能骨干網的目的?
智能骨干網首先要大幅度的提高時效。提高物流速度。阿里定下這樣的目標完全是被京東所逼。京東已經做到一日三送,一日四送。而未來京東幾個亞洲一號大倉完成之后,其高效的物流網將覆蓋更廣闊的的區域。相比之下目前阿里系電商物流實在不能讓人滿意。如果你不曾在快遞公司呆過,你很難想象24小時必達是什么概念。今天的順豐即日到和次晨達只能在主要的一二線城市利用空運實現,要任意城市之間實現這樣的速度,別的公司且不論,有自由貨機的順豐也做不到。何況還有大量貨物只能走陸運,如何實現24小時到達。
但是另一方面馬云也要降低物流費用,“大家知道中國整個GDP中18%來自物流。但是發達國家在12%,這6個點如果降下來對整個國家經濟效益是非常高。”如果成本降低這么多,效率提升至少要30%。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不僅僅是宏觀的考慮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中國買家不可能為了實現24小時到達支付更高的運費,就算是今天順豐標塊已經能夠做到2天或3天的穩定時效,絕大多數買家也不愿意支付22元的運費。
必需條件是什么?規模效益與專業分工
因此實現比目前快遞產品更廉價的24小時任意達不僅是阿里的夢想,也是阿里非常現實的需要,而兩者都頗具難度。馬云為何敢于同時提出大幅提高時效和降低成本的這兩個目標呢?顯然這一切的達成不能依賴于未來技術的出現,而是現有模式的改變。什么樣的改變可以同時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呢? 除了規模效益和專業分工,恐怕沒有其他方法。
凡是網絡化的東西,都存在著一個規模優勢。郵政網絡如此,快遞行業也如此,在一個城市,可能四通一達都有分網點,每個網點都有自己的倉庫、接駁車、收派員、信息系統。在業務量不足的情況下,現有的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規模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對于四五線城市尤為重要。即使當業務量大的情況下,規模優勢也是存在的。比如收派件環節,四個快遞公司出一個收派員,每個人都在四個小區中奔波收件,和每個人集中負責一個小區的方法比較。顯然后者收派員要輕松的多,效率要高的多。其他諸如中轉,分揀、信息系統也都是類似道理。例如物流企業的大貨整車運輸成本就要遠遠低于快遞企業的運輸成本。德邦的精準卡航能夠實現30公斤從沈陽到深圳只要不到80塊,但是同樣走陸運的順豐特惠要遠遠大于此值。如果在干線上,我們能夠將所有快遞企業的快件集中一起以大貨運輸方式運輸,毫無疑問這一塊就能省掉好大一塊成本。
何謂“骨干網絡”?
菜鳥的模式雖然透露不多,但是從其名字“骨干網絡”我們就可以窺見其大概的模式。
所謂骨干網絡,我們聯想到的要么是人體循環系統,要么植物根莖,要么是交通網。這三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循環系統最易描述)。即首先通過毛細管道將運輸物集中起來,再在干線上進行長距離運輸,然后到了末梢再通過毛細管道發散到大面積區域。如此我們便不難看出骨干網絡的含義。
它將在中國主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點上建設倉儲或物流中轉中心。這些中轉中心也許建立在機場,也許建立在高鐵樞紐,也許建立在高速公路交匯處。貨物首先在這些中轉中心之間集中流轉。訂單首先從賣家集中到中轉中心,再通過極有效的集貨運輸方式輸送至目的地附近的中轉中心,再派送至千家萬戶。這種模式將規模優勢充分利用,從而降低成本。其實這種模式一點兒也不新鮮,現在的物流企業就是這樣操作的。
但現有的物流模式是各個快遞公司都建有自己的骨干網絡。這些網絡有些完整,有些殘缺,有些流通速度快,有些流通速度慢。但是有一點是很確定的,目前的包裹貨物總量分散到了十幾張網絡里面輸送,這極大的損害了整體的規模優勢。今天四通一達,順豐、EMS等等都建有全國性的網絡,各自都有自己的系統,自己的一套車隊,一套派送人員,一套分揀系統,存在資源極大的浪費。倘若阿里能夠將各家的訂單集中起來,在一個統一的骨干網絡中派送,原來兩個城市之間有五六家快遞公司十幾個轉運中心,現在只要兩個,原來兩城之間有五六家快遞公司車隊運輸,現在一兩家包攬。一輛車或者兩輛車就運完,這個效率會提升多少?
這樣看來阿里原來只是做個集貨的? 這也不完全。如果要實現規模優勢,實現集貨運輸,肯定還是目前的快遞公司。阿里自己不會去做物流的。它只搭建平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