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是近半年我花費時間較多去關注的方向。最近最火的莫過于如何在微信里做O2O模式的公眾號運營了。看了很多扯淡的文章終于蛋疼,為了止痛決定分享點自認為淡定的干貨。我認為的干貨一定是本人干出來過的貨。四喜丸子來了,你接好。
現階段微信O2O運營的本質是什么?
微信以后會迭代成什么模樣,支付功能何時加入,CRM如何接入。除了HTML5的內容對接還會不會做另外的對接方式。我相信張小龍也未必想的清楚。這得靠用戶數據和用戶行為說話。更得靠微信在商業模式和贏利模式不斷的運營嘗試后才能得到結果。另一自媒體方向述求這里不討論。
就現階段的微信O2O運營實質來說,我的總結就四個字:會員營銷。一定要和線下的會員區別開來就叫微會員營銷。但此微并不真的微。因為社交及CRM屬性,微信的會員營銷比任何一種線下的會員體系的粘性和運營都要干貨的多。這絕對是有會員營銷方式以來最牛叉的一種會員營銷。我們試想一下,當作為商家的你可以針對你的會員做層級及不同屬性的CRM細分,然后針對屬性做不同的客戶維護與管理,同時因為微信的時時在線溝通的強社交性,即時的處理疑義和提供服務,可以說只要運營流程合理,客戶只要進來就跑不脫最終消費,甚至成為終身客戶的命運。
即然是會員營銷,就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如何發展會員,如何會員營銷,流程如何定制,如何管理會員,如何維護會員。。。。。。在談這些問題之前,清除大家一些錯誤的思維,有人說微信形成閉環,可以直接在線O2O運作。你只聽說哪家哪家成功的案例,請問你知道真實情況嗎,沒錯微信擁有用戶體量,已經是龐大的市場,在此基礎上微信的方向一定是平臺化的,而以現在的平臺的開放度它還沒法形成閉環。
舉兩個例子,一發展用戶,現在商家在微信上做用戶很少能拉動微信內的用戶,更多的是把線下的用戶帶到線上來。幫微信做用戶。公眾號是無法和附近的人對接做本地化接入的。這一環現階段只有靠有運營能力的團隊去補足。二后臺CRM對接。每種服務,每個商家的客戶管理流程都不一樣,接入情況也不一樣。微信做不了這事兒,而每個商家情況不同,大多數沒有互聯網團隊,需要每個行業有第三方的互聯網運作團隊做后臺CRM Cye.com.cn發對接。而這也是微信后臺到現在沒開放的主要原因。最近有消息說年底開放,我只能對其報以觀望態度,哪有那么容易。我的建議是每個傳統行業在中國都有做了多年的互聯網團隊,微信可以選擇一些體量大的合作,比如說我們。呵呵沒開玩笑,初步意向已經達成。。。劇透下。綜上所述只是告訴大家微信還沒有形成閉環,現在的案例大多是微信在造勢和嘗試,找一些商家進行測試而已。如果要玩找專業的你所在領域服務過多年的互聯網團隊吧(因為他們懂技術,懂產品,也了解行業)。不要相信一些營銷或是咨詢公司,大多是借勢玩概念的洗錢團伙,這里潑個冷水,得罪的人事我最愛做了。
進入正題,作為會員營銷微信如何發展會員?
這里有兩種情況,對于剛做微信的商家,第一批用戶極為重要。因為如果第一批用戶操作得當,你就可以順利把流程走通,找到感覺接下來就會容易很多。這也符合萬事開頭難的道理。很多新商家都被擋在這里,就像PC上幾千萬的企業網站變成一張放在口袋里的名片,成了面子工程。
還有一種是做了很久只帶來以前平臺或是線下的老用戶,新客戶寥寥無幾。只是換了個工具去維護老客戶。基于兩種情況我們就把重點放在發展新會員這個話題上。
發展會員的本質是精選 ,精選這里是精準和挑選的意思。事實上大多做會員營銷做死掉的商家都死在這個上面。新開的美發店大量發卡,最后卡都成了死卡。因為會員不是普通用戶,量大了大家都成了普通用戶。沒有了區別。對會員的定位和挑選是一件必須靜心結合行業研究的事兒。
微信公眾號在做會員發展的時候一定要有精確的定位。目的是要你的潛在會員一眼就能明白這是他要的。當我聽到有人用美女頭像吸引用戶做微信運營還夸夸其談的時候,我常想這么好的方法,用來開個**店很合適的。這其實是做一件很蠢的事情,因為接下來你要用大量的時間去篩選去激活大量無效用戶。而如果你一開始就是精確的,你的轉化會是后者的十倍百倍,F在網上已經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最近比較火的微信賣米酒的案例
為了鎖定目標群體,并讓他們成為粉絲,他是這么做的:
首先,他花了些時間調查廈門當地的高端廚房、櫥柜企業及其店鋪信息,最終鎖定了10個大品牌和20個中端品牌。
之后,他精挑細選了些店鋪,便和同事用了近半年的時間深入到每家門店現場互動“拉粉”。
我們都知道,閑逛高端廚房櫥柜的人多數是有點經濟實力的小夫妻,他們要么將要結婚要么準備換新房,尤其更重要的是這個場合更加適合搭訕,如果在超市里,人更多、環境更嘈雜,人們是沒耐心停下來聽你講故事的。
接下來,他們根據自己的判斷,一旦遇到合適的客戶,便走過去主動搭訕,并遞上印有二維碼的名片,當場邀請客人關注,微信公共賬號的私密性較強,一般不用擔心泄露隱私的后顧之憂,因此多數人也便不會拒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