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問題令每一個無畏追求夢想的創業者都十分困擾。
學者奇普·希思(Chip Heath)和丹·希思(Dan Heath)提出,做出清晰決策的關鍵,是創業者自身應該具有“遠離自我固守偏見的能力”。兩人出過一本書——《決策: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優選擇》(Decisive: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兩兄弟進一步探索這一領域,并將這一現象稱之為“證實性偏見”(confirmation bias)和“過分自信偏見”(overconfidence bias)。
我們詢問了奇普·希思,想得到關于這方面的一些解釋。他說,過分自信偏見會讓人們對未來做出過高的估計,也往往會導致那些基于預測所制定的決策出現錯誤;而證實性偏見則意味著人們往往會傾向于相信那些能夠支持我們原來觀點的信息。
奇普·希思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教授(丹·希思是杜克大學社會創業高級中心資深研究員)。奇普說:“我們會根據一些最初的假設來收集數據,然后用這些數據反過來證明這些最初的假設。”
奇普舉了一個例子,提供了一個人們熟悉的場景——不過這個場景看起來會讓人感到有些痛苦——婚姻爭吵。“如果你和你的配偶發生了爭執,那些支持你的立場的信息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你的腦海里,而不支持你的立場的信息則會較少出現。”奇普說,“在商業行為里,也會出現一樣的情形。”
他表示要克服這兩種偏見,不僅要求人們考慮解決問題方案時想得更遠,而且還要考慮更多種問題解決方案。
對于證實性偏見,奇普建議,當面臨任何進退兩難的困境時,創業者可以考慮反向的解決方案,然后找到辦法,并看看需要做什么才能讓所有方案都奏效。
“讓我們思考該怎么做才能讓每種解決方案都成為最有可能的選擇。”奇普說,“然后你可以去檢驗這些解決方案,并把這些方案轉化成一種數據收集實踐工作。這可以引發證實性偏見并使事態截然不同,最后你會發現,那些無法接受自己不喜歡的解決方案的人說不定會有所妥協。”
奇普繼續指出,如果要和過分自信偏差作斗爭,創業者需要考慮到一些不可避免的意外——好意外和壞意外都需兼顧,這些意外有可能破壞企業已經設定好的一些計劃方針。他建議引導企業進行“事前預檢”和“事前預判”。換句話說,設想有可能產生的最好和最壞結果,然后考慮好如何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他說:“如果你能有這樣的預見力,就會得到更多系統性的建議。你的腦海里就會出現應對各種結果發生的場景。”
希斯把隱含在這兩種偏見中的因素稱為一種“精神聚光燈效應”,也就是說,人們的思維通常會傾向專注于一個過分狹隘的范圍。他把這種情況形容為“生物性約束”。如果能把這個聚光燈照射的范圍再擴大些,那么企業家、創業者們將會作出更好的業務決策。“你將為企業制定出一份更穩固的計劃,”希思堅信,“另外,如果你考慮到其他人的憂慮,那么就做好應急方案,及時把問題處理好。” (譯 | Kai Sha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