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領域,會不會設計商業模式,非常關鍵!這一行的成功者,往往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領軍人物。因為行業中各利益相關者特別難搞掂:上游供應商多為高度分散的農民,誠信意識不佳;下游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低、價格敏感度高。但也有很多成功模式,如連坐模式、利潤鎖定模式、擔保公司模式等。
在農業行業,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尤為關鍵。而其中的成功者,往往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領軍人物。
隨著中國農業進入轉型加速期,2008年來,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一直呈振蕩上升的趨勢,很多農業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但是,如果用波特的“五力競爭模型”來分析農業企業,就會發現大多數企業處于不利地位。
一是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低。農業企業的上游供應商多為高度分散的農民,但他們誠信意識、履約能力不佳,對價格敏感度高,因此企業無法建立穩定的供應商體系。
二是和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低。農業企業的下游客戶多為消費者,他們的品牌忠誠度低、對價格的敏感度高。而且,企業的品牌建設投入大,進入銷售渠道特別是商超的成本高,資金占壓嚴重。
三是新進入者的威脅。從市場進入壁壘看,中國農業資源高度分散,農地資源流轉政策法規不健全,導致同行業的競爭對手眾多。
四是替代品的威脅。農產品的種類眾多,消費者的熱點不斷轉換,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大。
五是行業內現在競爭者的競爭。農業企業面對不利的競爭環境,既要準備大量的農產品收購資金,又要巨資投入養殖、屠宰、加工、倉儲、物流等設施,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和生產加工基地。從經營風險角度,農業企業要面對氣候、疫情及上游農產品原料價格的波動,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投資者,都是壓力大、回報低。
本文所說的農業企業,是指從事種植、林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和圍繞現代農業服務、與現代農業相關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接下來,我們通過若干案例,討論如何在這個行業中創新設計商業模式。
與農民交易的模式
企業與農民的交易方式,通常是在租賃土地后,反聘農戶進行種植或養殖,企業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種畜、飼料等,并簽署“農產品收購協議”以鎖定收購價格。想要以此與農戶建立起獨家的、穩定的供應關系。
但是常常事與愿違。由于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大,農民往往在農產品價格高時賣給出價更高的買家,而在價格低迷時要求企業履行協議以保證其收益。相關法律手段很難對違約農戶進行有效制約,因此如何通過商業模式創新,鎖定與農戶的關系,尤其關鍵。下面以幾個案例來說明。
重組輪種模式
某蔬菜出口企業與農民簽訂“土地租賃”協議,再反聘農民種蔬菜。但農民仍將土地看作是自己的,不僅不按照企業的規范要求生產,還偷偷將產品出售給外部買家。為此,該企業采取的措施是:重新組織,進行輪種。
企業將農民從自家土地上調離,并且一年一換,以強化農民“被雇用”的意識。同時在蔬菜成熟期,組織人手看管、巡邏。并在政府支持下查處、解聘私下出售農產品的違約農民。通過幾大措施,穩定了供應關系。
同村連坐模式
一家水果企業成立農業合作社,組織農民以土地入股,在設計時有意識地安排農民以“整村建制”的方式加盟。然后選出該村最有影響力的大戶作為管理者。一旦出現農戶偷賣產品的情況,則取消整個村子向企業出售農產品的資格。因而,違約農戶就會被同村人指責。
當然,在懲罰期過后,企業會允許守約村民以其他形式出售產品給企業,但對違約者的處罰則是終身的。
但是這種做法仍然沒有從利益角度來鎖定關系。
“利潤鎖定”的模式
在養殖業中,企業通常預先鎖定農戶的利潤,來穩定與農戶的合作。比如,許多鴨肉生產企業組織委托農戶進行放養,并提供支持。農戶以“記賬方式”從公司獲取鴨苗、飼料與藥品,并進行飼養。在農戶交付成鴨后,公司按約定的收購價格,扣除相關成本,并保證農民一個固定利潤(如每只鴨子1.5元),來實現利益的鎖定。但按只數計算利潤,養殖戶會產生惰性,不重視鴨子的大小,企業的邊際效益遞減。
而有一家養殖企業對計價方式進行改進:根據料肉比(即畜禽每增重一千克所消耗的飼料量)來結算。具體來說,先根據“料肉比”對同一批交付肉鴨的農戶進行排名,選出排名靠前的70%農戶,并將這批農戶的最后一名作為標桿,作為本批肉鴨的單價。比如,按該農戶的養殖成本加上每只1.5元的利潤,計算出總金額,再拿它除以肉鴨的總重量,即得到此批肉鴨的單價。
每次核算后將數據公布大眾以示公平。農戶對這種公開公正的結算方式非常滿意。而且,少數優秀農戶每只鴨子的利潤超過了2元,農戶的積極性也高漲。
還有的養殖企業為避免農戶出售產品給第三方,在提供種禽、種畜時,大幅度提高價格,導致農民的成本高于產品的一般市場銷售價格,同時在最后結算時保證農民的利潤,這樣減少了農民違約向第三方出售產品的風險。
總結這些措施的本質就是:加大對農戶違約后所受到的經濟和精神懲罰的風險,同時以較穩定的利潤吸引農民,以及用質量提升下的超產獎勵來激勵農民,通過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來鎖定與農民的合作。
基地建設的資金來源
提升農產品的自產比例,可以穩定企業的上游供應。但是,在農業行業中,屠宰、養殖、種植基地的投入巨大,而回報周期長,風險也很大。
基地建設的資金來源,也是一個難題。如果僅僅依靠企業的利潤,往往很難支撐。而一旦占用企業的收購資金來建設基地,對企業的打擊就是不可挽回的。例如,某知名鴨梨汁生產企業,挪用了流動資金用于基地建設。而預先安排好的銀行貸款,因為被銀行挪用給他人,導致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收購原材料,因此企業在一年內沒有充足產品供應市場,一蹶不振。
其實,利用農業大戶資源,來進行基地建設,則是個有效的辦法。而且,隨著中國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農業資源將逐步集中。因此,占有優質的農業大戶資源,是企業制勝的關鍵,也是樹立進入壁壘的利器。例如,某養殖企業,養殖場的固定資產投資,由農戶自行投資一半,再由企業擔保下,銀行配套剩下一半的貸款。而且公司還承擔一半利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