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美)格羅斯 著,魏平等 譯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 字 數: 124000 版 次: 1 頁 數: 179 印刷時間: 2008/01/01 開 本: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610405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在泡沫之中,如何生存?在泡沫之后,會留下什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強力推薦。 從荷蘭的郁金香狂熱到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從英國的南海泡沫到英格蘭鐵路狂熱,從美國的大蕭條到納斯達克泡沫。究竟應當如何看待這種泡沫現象? 沒有什么事比眼看著一個朋友變富更困擾人們的頭腦和判斷力了。在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前,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日本的街頭巷尾充斥著“煉金術”之類的大眾讀物,“股市不敗”和“地價不倒”成為盛行一時的神話。 沒有“瘋狂”,就沒有“泡沫”。當牙醫也開始給你推薦股票時,股市的風險一定很大。 只有當泡沫破裂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是否存在泡沫。 如果投資者自己根本沒有經歷過泡沫,如何能切身認識到泡沫的沖擊?因此,與其回避泡沫,敵視泡沫,還不如正視泡沫,分析泡沫經濟運作的客觀規律。
內容簡介 泡沫,比如20世紀20年代和90年代的股市泡沫,是現代經濟生活令人深惡痛絕的特征。美國的投資者一次又一次受到快錢、新技術和過度樂觀情緒的引誘而頭腦發熱。當泡沫破滅時,他們一次又一次證明著自己的愚蠢。因此,金融史也是一部夢想破滅和痛苦反思的悲劇史。 但這是故事的全部嗎?現在回顧起來,泡沫是否也有它積極的作用?這種瘋狂的經濟狂熱是否也為機遇、增長和創新打下了基礎?泡沫能成為經濟的一個有利因素嗎? 在本書中,丹尼爾·格羅斯從大量事實中得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所有的泡沫都有積極作用。從19世紀的電報狂潮到當今美國對于可替代能源的狂熱,從鐵路到房地產,格羅斯帶我們回顧了這些大膽投資者和先鋒所帶來的旋風,分析了它們所留下的寶貴財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通常被認為是災難的泡沫實際上曾經幫助人們建立了商業基礎設施,從而推動了經濟的增長。可以說,泡沫其實也是重大的科技和商業創新時代中迅速扭轉經濟的一種方式。身處泡沫邊緣,只有以積極的心態直面泡沫,掌握它的動作規律,才可能從中獲利。
作者簡介 丹尼爾·格羅斯是《Slate》雜志“錢箱”(Moneybox)欄目專欄作家,曾出版過多本圖書,并且擔任星期日《紐約時報》“經濟評論”欄目的撰稿人。他的文章還經常發表在著名雜志《紐約》和《連線》上?的螤柎髮W畢業后,格羅斯進入哈佛大學繼續深造,并且獲得美國歷史專業的文學碩士,F在他和家人居住在康涅狄格州。
目錄 專家推薦 泡沫之中,泡沫之后 第一章 無處不在的泡沫 天價收購 泡沫的爆炸 泡沫和創新的循環 第二章 電報 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 電報業的狂想 第三章 鐵路 貨物運輸的巨大突破 政府的支持 鐵路建設狂潮 廉價運輸與經濟整體 懸崖邊緣 騰飛的平臺 第四章 金融新政 新繁榮時代 非理性狂熱 崩潰最終來臨 亡羊補牢 新商業模式 第五章 互聯網 網絡泡沫 頂峰的崩潰 泡沫后的創新和增長 第六章 房地產 經濟衰退后的房地產發展 泡沫浮現 失去魔力 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第七章 可替代能源 進步事業 乙醇熱 太陽能產業的繁榮 綠色旗幟 尚未來臨的泡沫 結語 致謝
書摘插圖 天價收購 2006年10月9日,道瓊斯指數在12000的歷史高點徘徊的時候,市場受到了一次強烈的震撼:Google,這個成立僅8年的造錢機器宣布以16.5億美元收購剛剛成立18個月的網絡視頻共享網站YouTube。 老天。收購價格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一個年輕的科技公司用自己的天價股票以天價價格來收購一個為眾人關注但沒有多少財務收入的公司。(YouTube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嚴格保密,但大肆宣揚每天人們通過自己的網站進行視頻瀏覽共達1億次。)股票市場對Google的收購做出了相當積極的反應。(在宣布收購后,Google的股票價格上升了8.5%,足以彌補收購的支出。)謠言和流言飛語也在YouTube的一些同行,比如Facebook中間蔓延。敏銳的觀察家安德魯·羅斯·索金在《紐約時報》上寫道:“這似乎是20世紀90年代末網絡經濟泡沫時期的故事。”而并非那么敏銳的觀察家馬特·勞爾也支持這個觀點,他在10月11日《今日》(Today)節目的開頭完全無法掩飾自己的嘲諷:“泡沫。Google花十幾億美元收購YouTube難道標志著網絡經濟的再次繁榮嗎?” 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盡管媒體把這一交易看做是1999年繁榮時代重現的標志,盡管勞爾和CNBC電視臺發表了斷言,但YouTube和Google的合并絕對不會使網絡泡沫重現。相反,它正是20世紀90年代泡沫導致的結果。Google這家基于網絡2.0的公司是在1998年成立的,在當時的網絡泡沫經濟中迅速積攢了實力,并且在2004年正式發行股票,而且股價一路飛升。Google的驚人表現和利潤都來源于它高超的搜索技術。當天,它的股票市值大約在1280億美元,高于道瓊斯工業指數中的大部分企業。它的資產負債表上有98億美元的現金和可流通債券。 但是,如果沒有上個世紀末所提供的過剩的網絡人力資源和技術能力,那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Google的迅速騰飛離不開它所聘用的工程師和計算機專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網絡經濟泡沫時期的剩余勞動力;它也離不開成千上萬個廉價的服務器,離不開已比如瘋狂的建設和超額的產能、近乎荒誕的大肆宣傳、激烈的價格競爭、破產和合并、自怨自艾和相互指責、部分人的短期損失和所有人的長期獲利。同樣的狂熱和泡沫也伴隨著其他的新興經濟和科技發展:19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電報業、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鐵路業以及20世紀20年代的股票和信用危機。這些泡沫,以及它們對美國經濟增長和創新的推動作用,就是本書所討論的主題。 爆炸的泡沫 什么是投資泡沫?書本中沒有完美的答案,下面是我的解釋:每一代人中都會有人宣稱某項新技術或者新的經濟設想和金融工具會帶來無窮的財富。這些新事物會改變歷史的進程,也會解放我們。最終的結果就是,老的規則不再適用。先驅者們利用預測的數據從短期的趨勢來推測未來。傳教者和他們的信徒督促人們拋棄自己的理智和原有習慣,并且恐嚇那些堅持理性思維的人們。就像“電信泡沫”鼓吹者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在1999年12月31日、新千年即將到來之時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那些相信自己所謂的理性,因而直到自己的選擇被證明正確之前絕不采取行動的投資者注定只是庸碌之輩。”是的,懷疑者總是會有的。1995年,在對新技術投資狂潮的調查尚未明朗時,一位悲觀主義者寫道:“一些人會得到回報,但是當狂熱退去之后,我們會對投資帶來的災難感到難以置信,我們會忍不住問自己:‘是誰為這些公司提供的資金?他們心里在想些什么?’”但是,哪些新技術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所知道,而喬治·吉爾德所不知道的呢? 隨著泡沫的逐漸成形,權威、“托兒”和真正相信它的人都會提出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次并非泡沫。例如,《道指36000點》(Dow 36 000)的作者詹姆斯。格拉斯曼和凱文·哈西特,以及在1929年宣稱“股票價格已經達到永遠的高水平”的耶魯經濟學家歐文·費希爾都真誠地認為美國馬上要開始一個新時代。亨利·奧賴利(Henry O'Reilly)也是如此,對于電報業的狂熱使得他籌集了大量資金,于19世紀40年代在整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都鋪設了電線,絲毫不顧人們對于電報的需求是有限的這一現實。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首席經濟學家戴維·萊利(David Lereah)也是如此,他在2005年出版的一本書的標題就是《你錯過房地產繁榮了嗎?這場繁榮仍將繼續,為什么在未來10年中房價仍將繼續攀升,以及如何從中獲利?》。結果幾個月之后,房價就達到了頂峰,并且開始下降。 隨著泡沫的發展,相關產業迅速膨脹,對于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F在這一現象得到了廣泛關注,雖然只有一小部分美國人參與這一經濟生活!1929年股市投機一個顯著特征并非參與的廣泛性,”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寫道,“而是它成為了文化的核心!敝钡浆F在,我還非常清楚地記得1998年,人們在我的紐約烤雞店柜臺前觀看CNBC電視臺的節目,并且滔滔不絕地談論期貨的好處的情景。與此同時,騙子、吹牛大王和江湖郎中都成了預言家。在喬治·吉爾德2000年的新書《通信革命》中,他預言,伯尼·埃博斯的世界通信公司“即將在網絡商務和通信方面投入數萬億美元的財富,并且威脅到全球壟斷行業。他本人也是可與洛克菲勒和米爾肯媲美的英雄”。(這還不是他書中最愚蠢的言論。最愚蠢的是:“利潤將流向報紙和雜志。”) 泡沫發展到頂峰的時候,投資者和經理人都被跟風的心理所控制,他們相信既然第一個投資者能夠獲利,那第四個、第五個,甚至第六個也可以。在網絡經濟繁榮時期,所有工商管理碩士們都有自己的投資計劃,他們宣稱只要自己稍微動動腦筋就能成功。不幸的是,其他的工商管理碩士也都有完全一樣的計劃。在美國,發展好的產業總會得到投資,投資,再投資,特別是熱門領域。比如,在2006年年底的時候,美國有63家酒精精煉廠,年總產量為53億加侖,還有產量總計54億加侖的工廠在建設中。同樣的心理導致了鐵路投資者們在美國大陸建造了許多鐵路線來連接商業中心。從1880年到1890年的10年間,美國的鐵路里程幾乎翻了一番。而到了1893年,25%的鐵路系統都破產了。 與此同時,另外一個重要的相似過程也在進行中。在泡沫中,大量資金和精力都被用在了建立新技術的“心理基礎”上面——勸說人們投資,使用新媒體,使用網絡電話,用電報來預訂賓館房間,用火車而不是船只來運送糧食,投資股票和信托基金而不是把現金放在家里。20世紀90年代的瘋狂和睿智,部分就在于許多公司為了吸引顧客而不惜負債。紐約快遞公司Kozmo.com可以把一塊Snickers巧克力棒送到你的辦公桌前。亞馬遜網站的商業模式本身就會賠錢,而且可能越來越多。由于工作能力過剩,有太多的網絡零售商、光纜供應商、鐵路、電報和公寓爭奪太少的顧客,競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嚴酷的價格競爭,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件好事。接下來就是結束階段。隨著商業狀況的惡化,經理人們開始恐慌。他們瘋狂地降低價格、造假賬,或者肆無忌憚地撒謊。提倡創造性毀滅概念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rtmpeter)把創業型經濟的上層比做酒店,它經常客滿,但是客人的流動性很強;當泡沫開始收縮的時候,酒店的客人們開始互相偷竊、毫無理智地互相攻擊,然后不付賬就離開。最后,當夢想和騙局遭遇經濟現實后,泡沫破滅了。砰!就像是1937年5月發生的萊克赫斯特的“興登堡號”(Hindenbury)飛機爆炸一樣。隨之而來的是破產,資產貶值,經紀人們面紅耳赤,大量宣揚經濟繁榮的圖書堆積在減價柜臺。就像電影《音樂人》(The Music Man)中里弗城里勤奮而又容易上當的人們一樣,我們發財的心情太過迫切,根本就沒有看清明顯的騙局,沒有看到嚴重的后果?上У氖,在現實生活中,《音樂人》中的主人公騙子哈羅德·希爾不會因為愛情而良心發現,并且留下來和美麗的圖書管理員結婚,而是裝滿金幣滿載而歸。就在光纜巨頭環球電訊于2002年破產的時候,已經在高價位拋售了大量股票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加里·溫尼克正在自己價值9400萬美元的位于貝萊爾的豪宅中過紙醉金迷的生活呢。于是我們開始想,我們怎么可能這么愚蠢、這么愚鈍呢?我們怎么可能會認為通過Pets.com郵寄50磅Kibbles'n Bit寵物食品是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呢?我們怎么可能加入炒樓的行列,并且用信用卡來為還沒有建造的邁阿密公寓付房款呢? 接下來就是哀悼和自我批評時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長期以來一直收入微薄的記者們卻因此獲益,因為有太多悲慘的故事需要記錄。因此我們就有了豐富的泡沫文學、道德故事,它們向我們講述了貪婪、幼稚以及人們瘋狂和罪惡的傾向。“公眾有一種不健康的混亂心態……對于未來的無窮財富的渴望使得他們在今天毫無顧忌地放縱自己”,在1841年的著作《重大流行錯覺集》中,查爾斯·麥凱這樣評論18世紀的南海股票泡沫。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在他的經典著作《1929年大崩潰》中描述了“公眾的大規模發昏,真正的投機狂潮”。羅杰·洛溫斯坦也在2004年的暢銷書《崩潰的根源:大泡沫和它的破滅》中嚴厲批評上個世紀末美國“公眾普遍拒絕承認理性,甚至漠視理性”。 讀完這些書之后,人們很難不鄙視自己,并感到羞恥和尷尬。他們離開圖書館的時候肯定牢記了這些教訓。對于固定資產的過度投機性投資是不好的,對投資者來說如此,對泡沫公司的員工來說也是如此,對整體經濟更是如此。 當然他們說得沒錯。但是他們是不是只考慮了一方面呢?關于泡沫和它們的危害的書籍有很多,但是關于泡沫的積極作用的書很少。我們不得不考慮這種悲切懺悔的方式是不是不夠全面。泡沫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經濟損失和腐敗、勞動和資源的浪費,以及它們所留下的深深傷害和恐懼。在美國在線管理層決定高價收購時代華納股票6年之后,時代華納的股東們還對當時的首席執行官杰拉爾德·萊文接受這一交易而憤怒不已。不過,已經引退到圣莫尼卡開辦高級心理診所的萊文對此已經毫不關心。但是它的積極作用呢?有人調查過泡沫的積極作用嗎?或者說至少一部分泡沫的積極作用? 泡沫和創新循環 這似乎是項艱巨的工作,部分原因就是泡沫帶來的損失很容易界定。比如某位投資者在2000年以70美元的價格買進了100股思科公司的股票,結果股價后來跌到了18美元,他因此損失了5200美元。世界通信公司的投資者們眼看著近1800億美元瞬間蒸發。但是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收益就沒有那么明顯了,而且很難予以計算。情況總是如此。經濟學家們提到而且已經證明,沃爾瑪超市對于社會整體生產率的提高做出了極大貢獻,并且以低價提供從大咸菜缸到鄉村歌手加思·布魯克斯的CD等各種商品,使消費者大大受益。但是,同樣由于沃爾瑪的到來,許多零售商店倒閉,而且由于沃爾瑪大量從中國進貨,許多美國工廠被迫關門。因泡沫破滅而受害的投資者只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所以他們所經受的痛苦使他們忽視了若干年后泡沫給所有人帶來的長期收益,以及對整體經濟的積極作用。 如果你用長遠的眼光——相當長遠的眼光來看這個問題,就有可能發現在泡沫中和泡沫之后會出現一種模式,特別是那些留下新的商業和消費基礎設施的泡沫。我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詞來形容,因此只能說這些泡沫是有益的,這些泡沫是合理的,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美國的創造性毀滅傾向和破產體系,投資者們以及整體經濟往往能夠從泡沫中迅速恢復元氣,在泡沫中受到抑制的資產階級的實用性也會重新活躍起來。在基礎設施泡沫中建造的東西,如房屋、電線、光纜和鐵路,并不會隨著主人的破產而消失。它們很快就可以被擁有新的商業計劃、低成本的生產力和更好的資本結構的企業家們重新利用。而且,當新的基礎設施提供新的服務和商品時,企業家們還可以把它們推向那些在泡沫中形成的龐大客戶群。這就是10年來Google的發展歷程。“不做惡”的Google和其他許多公司一樣,都是建立在環球電訊和eToys的破產之上的。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類似于刺激經濟發展并且塑造美國商業文化的大公司和產業要么是在泡沫時期形成的,要么也可以追溯到后泡沫時代。日常消費品和大規模零售、信息服務和大眾傳媒、金融服務領域、旅游業、電信業和投資資本家們所謂的“網絡社區”都是如此。西爾斯·羅巴克百貨公司、美聯社、西聯匯款公司(Western Union)、富達投資集團(Fidelity Investments)、Google都得到了發展。但是如果沒有泡沫的“砰”效應,它們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 在1846到1852年,美國的電報線路長度增長了10倍多。大多數電報公司主要都是由本地小投資者投資,過剩的工作能力使得電報價格驟然下降,因此它們不得不黯然退場。10年之內,大部分電報網絡都到了一家企業的手中:西聯匯款公司。整個國家也有了任何規模的企業都可以利用的電報網絡。而且,電報網絡的迅速發展開啟了其他的重要創新:美聯社的誕生以及在新聞搜集、全國股票市場、貨物交易和商業信息方面的飛躍。 對鐵路失去理性的狂熱投資也為全國性的商品和服務市場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商業平臺。19世紀80年代的鐵路建設狂潮最終引發了激烈的價格大戰。到1893年,美國幾乎25%的鐵路線都宣告破產。這次的輸家是債券投資者,其中的許多都是外國投資者;而贏家是J·P·摩根公司和其他大公司,20世紀初,7家大集團控制了全國大約2/3的鐵路系統。消費者和商界也是贏家。20世紀的許多重要產業都是在這種新興、廉價而且發達的鐵路運輸網絡上形成的,比如蒙哥馬利·沃德公司、西爾斯·羅巴克百貨公司和其他一些美國知名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