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外資銀行如渣打、花旗等,相關產品的準入僅是有穩定收入、收入在 3000元或4000元以上即可。雖然對于客戶工作的地點有所要求,普遍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但基本上最多可無抵押貸款50萬元。相比之下,中資銀行的準入條件略顯苛刻。而如渣打銀行推出的“現貸派”的貸款產品,在指定時間內申請辦理,還可享受利率8.8 折的優惠政策。
但業內專家坦言,雖然外資銀行無抵押貸款看上去相當“慷慨”,但實際上部分銀行暗藏玄機。“一些銀行雖然準入條件并不算高,但實際上如果僅是準入標準的話,恐怕也貸不出多少錢來。”這位專家表示,而且一些外資銀行高額的手續費和管理費,讓不少看似光鮮美好的產品黯然失色。
前景預測:主流仍靠信用卡
為何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會有如此天壤之別?而這種無抵押的貸款方式是否會成為貸款主菜?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趙慶明表示,實際上外資銀行在信貸管理能力上確實強于中資銀行,但由于個人無擔保貸款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貸款的風險,相對于同樣用于消費的信用卡而言,貸款金額更多,貸款人存在的不確定性更大。所以無需擔保的貸款發展仍是以信用卡業務為主。
實際上,在國外信用體系十分完善的機制下,個人無擔保貸款的業務也并非十分繁榮。趙慶明介紹,實際上,這種業務主要是給銀行的優質或貴賓客戶使用的,他們在銀行中有一定的信用積累和財富的積累,而他們的貸款對于銀行而言,風險相對較小。
“而中資銀行之所以推出此項業務,也是學習外資銀行的做法,也就是說,各家銀行對個人信貸業務在戰略上的重視。”但趙慶明坦言,中資銀行目前在實際操作層面卻仍然不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