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澤是美國衣阿華州的農民,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為了有個好收成,考澤像照顧孩子一樣侍弄自己的莊稼,年復一年,他在田壟里風里來,雨里去,生活卻沒有什么變化。每年秋收,考澤總會出神地看著那些堆積如山的玉米,那時,他常;孟胫@些金黃色的玉米會變成金燦燦的黃金。他相信,那些玉米粒中一定潛藏著人們未發現的價值,如果能改變玉米的命運,就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有一天,考澤在互聯網上偶爾看到一則消息:德國和日本生產出了燃燒乙醇的汽車。他立刻把這條消息和玉米聯系在了一起,當時,人們意識中的玉米只是一種糧食,沒有人想到蘊藏在玉米中的乙醇,是可再生的能源,但考澤卻產生了用玉米來加工乙醇的念頭。

因為乙醇既可以減少溫室氣體,又可減少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所以,從玉米中提煉乙醇成為解決美國能源短缺的新辦法之一。憑著這種創新,農民考澤成為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的2006年度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稌r代》雜志對他的評價是,這個農民,依靠智慧的魔法,把普通的玉米變成了“黃金”。
編者視點:
在現代社會,創造財富越來越需要知識,需要信息,但這還不夠,更需要智慧和創意。這個道理,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普通的農民也能夠理解。
然而,事實上做起來,善于動腦子的人在社會人群中總是太少太少。許多人都說“夜里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路一條”。這里面除了“想與不想"之外,恐怕還有個“思想方法"的問題。有的人總是舍近就遠,以為財富只有在遙遠的天邊才能找到,對眼前天天接觸的可能和機會熟視無睹,而要到遠方去尋找財富寶藏卻又缺乏勇氣或者苦于條件限制而無法成行,于是就只能永遠守著貧窮過日子。現在,美國的農民已經發現、發明了從玉米中提煉乙醇汽油的成果,照貓畫虎,我們的一些玉米產區是否可以采取“拿表主義”或合作的方式付之一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