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愛琴第一桶金
她是一個出身貧苦的女人。
1946年一個寒冷的冬天,沈愛琴出生在“天堂”杭州城外的一個普通蠶農家。家庭的環境和當時的社會都使她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與嚴寒和苦難的命運抗爭。她種過田,割過草,農村的貧窮落后,農民的艱辛生活給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產生了辦企業致富的強烈沖動。她后來辦企業和把企業搞好的信念特別單純,就是讓農民穿暖吃飽,所以她選擇了絲綢和養殖。
她有一個艱苦的創業故事。
18歲,沈愛琴就入黨了,并且很早就擔當了縣里的重要職務。農村的生活更使她深刻地了解農民,大隊干部的經歷讓她更具備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勇氣和自信。
1975年,她臨危受命,接下了當時的杭州筧橋綢廠。那是一個面臨倒閉的攤子,只有17臺老掉牙的織機,22位剛剛放下鋤頭的工人,4萬元的資金和十幾萬元的債務。
沈愛琴開始了自己艱辛的創業道路。
她帶著職工到先進的廠家去學習,拜師學藝;她“招賢納士”,把國營綢廠的退休骨干和全公社有紡織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人都請到廠里來;她還和職工背著綢緞,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聽取顧客的意見,介紹和推銷自己的產品。
沈愛琴認為自己賺的“第一桶金”是在1978年,這可能與她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很感激有關。1978年,那時綢廠還不會做服裝,做的全是絲綢面料,大多是被面。她和廠里職工就全國各地出差,推銷被面,坐著硬板兒,從北京火車站下車后,就忙著去各個商場推銷。晚上,就住五毛錢一晚的浴室大通鋪。
功夫不負有心人。自從在當時的北京東安商場設下專柜之后,一舉成名。當時杭州的絲綢產品無論在質量和花色上都比北方的產品要受歡迎,當年沈愛琴就賺了6萬元,一筆不小的數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