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敏洪: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十年前,可能整個北大知道俞敏洪這個名字的人都屈指可數;十年后的今天,全中國的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知道中國有個俞敏洪,有個新東方。十年磨一劍,俞敏洪早已不是當年北大那個名不見經傳的教員,伴隨著新東方的巨大成功,俞敏洪獲得了各種榮譽,幾年來,他先后入選《亞洲周刊》"21世紀影響中國社會的10位人物"、《中國青年》"21世紀影響中國社會的100位人物"、《三聯生活周刊》"21世紀影響中國社會的25位人物"、以及《中國經濟時報》"21世紀不可忽視的10位企業人物"等。在所有這一切成功的光環背后,俞敏洪,卻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一身運動裝束,依然是他的招牌表情,出現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萬眾樓,出現在讓他百感交集的北京大學。
走進北大,又走出北大
歷次演講,俞敏洪都要提到他在北大的求學和任教經歷,并且毫不掩飾當年的“痛苦”。看得出他對北大懷有的復雜的感情。
俞敏洪的老家在江蘇的農村。經過三年的高考,他終于在1980年考入了北京大學西語系。俞敏洪說,這是一種幸運——他本來的目標是江蘇當地的師范學院,可是沒想到高考補習期間成績直線上升,所以干脆報了北大,沒想到竟被錄取了。于是他開始了自己看來“不堪回首”的大學生活。用俞敏洪自己的話說,他在大學期間是被遺忘的角落。從農村來到北大的他,在全新的環境和各地的同學面前頭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這個曾經的班長,曾經的孩子王,在北大同學的侃侃而談面前露怯了,在“各方神圣”的淵博的知識或出眾的能力面前突然感到了失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郁悶如潮水一樣襲來,讓他變得沉默寡言,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結核,使他更加壓抑。大學期間,他幾乎沒有在北大學生經典的臥談會上自信地發表過自己的見解,沒有參加過任何一種學生活動,沒有主動交往過女生,也就沒有了競爭的意識和信心。……說到激動之處,仿佛當年的情景又出現在了俞敏洪的眼前。他用自嘲的口氣講述著,但是可以看出這些事在他心里留下的痕跡。
不過,俞敏洪到底還是俞敏洪,雖然他一直生活在抑郁中,但他并沒有閑著,而是讓自己的能力和“知本”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臥談會上大家天南海北地侃,俞敏洪卻把其他人談到的他們看的書和人暗暗記在心上,第二天到圖書館去看去查,留在腦海里。他不擅言辭,不喜與人爭辯,但卻學會了容忍,學會了傾聽,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樣,由于他的想法得不到傾訴的機會,只好付諸筆端,他寫詩歌、散文……各種可以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文字,當時只是為了抒發心里的郁悶,客觀地說,也極大地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他本人是被遺忘的角落,但這并不妨礙他“跟隨”一些當時的牛人,比如今天新東方的徐小平、王強、包凡一,從他們身上俞敏洪學到了很多東西,并且對他們的能力和人品有了深入的了解,想不到日后竟然成了創業的同伴。
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俞敏洪認為:大學時期應當注重三方面知識的積累:專業知識、公共知識,即計算機和英語等現代人必備的知識,以及廣泛知識,也就是通過跟老師、同學等不同的人交流獲得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知識。還有就是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的鍛煉。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自信心和支持這份自信的能力。北大的經歷使俞敏洪對人生有了很深的感悟,他說過這樣一番話:當你是地平線上一顆草的時候,不要指望別人會在遠處看到你,即使他們從你身邊走過甚至從你身上踩過,也沒有辦法,因為你只是一棵草;而如果你變成了一棵樹,即使在很遠的地方,別人也會看到你,并且欣賞你,因為你是一棵樹!
本科畢業后,俞敏洪留校任教,從事大學英語精讀和泛讀的教學。工作所迫,俞敏洪開始認真地學英語、背單詞,他的英語水平竟然是在當老師之后才有長足的進步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俞敏洪以前的同學和領導相繼出國,這對他產生了很大的震動。同時,由于他在校外代課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遭到了校方的指責,俞敏洪感到:不能再在北大待下去了。于是,1991年,他毅然從北大辭職,走進自己曾經帶過課的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在那里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終于在兩年之后創辦了新東方,進入民辦教育領域。新東方早期的發展是異常艱苦的,但是為了謀生的需要,俞敏洪硬是堅持了下來,到1995年,新東方初具規模的時候,俞敏洪的目標也從為了謀生而辦好新東方發展到為了推進民辦教育,感到勢單力薄的他,開始從海外召喚他的同伴,構筑新東方的團隊。從此,俞敏洪的名字和命運,與新東方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