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期在外企掙外幣的秦紅說自己一直疏于理財,只知道把錢存銀行,加盟基金業后才開始思考自己的理財方式。
她說:“一個很簡單的72法則打動了我,這一法則是指用72/投資回報率=資產翻番的年限。比如說1萬元投資如果選擇年收益率僅為2%的理財產品,要經過36年才能變成2萬元,也就是29歲的1萬元與65歲的2萬元。 而選擇收益率為8%的產品,僅需要9年就能達到這一目標,是29歲的1萬元與38歲的2萬元。這種收益的強烈對比會讓你靜下心來想一想,關注自己長期資金收益的重要性。”
從2002年開始,秦紅每年都會做家庭資產負債表和資產分配計劃表。她說:“我會在每年一月的某個周末專心做這件事,平均只花2-3個小時,主要是算大賬。做這兩張表的結果使我終于知道了自己每年要花多少錢才能生活,同時也為新年里重新進行資產配置打下基礎。”
秦紅還專門設計了一個理財模型,測算如何才能達到自己期待的財務健康、財務獨立和財務自由。“以前很少想太遠的未來,而通過理財會更多地思考未來。理財會讓你意識到,生活可以提前去設計,而投資的部分風險可以用時間去規避。投資不完全是為了當期的盈利,而是學會理解心理虧損與真實損失,調整資產配置爭取只承擔心理虧損,而躲避真實損失。單純以買股票獲利的人不可避免的只考慮明天的漲跌,而理財實際上是在考慮一輩子的生活中資金的變化。”秦紅說。
秦紅發現周圍越是高薪族就越是壓力重重,而這壓力就來自于對未來收入的恐懼。通過近幾年的理財實踐,秦紅認為理財是通過非工作收入來獲得內心的穩定和獨立。實際上一個人應該學會降低對工作收入的依賴,用另外一種方式賺錢,給自己多一些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讓工作成為愛好,而不只是生活費用來源,不依賴工作就可以獨立獲得生活享受。
作為博時基金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笑聲爽朗、思維敏捷的秦紅無疑是一個很有感染力的基金推銷員,但她說,實際上做基金營銷時我很少去講一個具體的產品,而強調買基金本身就代表著對未來思考方式的轉變。
對于各種金融產品,秦紅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她強調一個人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理財配置計劃,讓各種產品扮演不同的理財角色。比如保險在理財中擔當風險控制的角色,保障發生意外時的資產保全和生活底線,因此不應視其為收益品種。而基金是有時間條件下的風險收益品種,它決不是賺快錢的投資,而是提前做資產配置的一種理財方式,是一個用時間來克服風險的理財品種。每個人對未來生活側重點的不同,決定了他對各種理財產品的配置比例,幾個月的資金選擇貨幣市場品種,年度的資金更多考慮債券類品種,幾年以上的資金再考慮股票類的品種。用時間來規避基金的波動風險,只承擔心理虧損,盡量避免真實的損失。
“錢不是生活中最終的樂趣,也不應該成為一個人走向自由的障礙和人生的負擔。”天生是個行動派的秦紅強調:理財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觀念上而應是一種行為,而且是根據未來的需要從現在開始實施的行為。一個人應該明確現在要做什么,從一生的角度來考慮理財。
“人與人財商的差別就在于從關注現在到關注未來,特別是關注現在的理財行為對未來的影響。”秦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