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年內中國藝術品漲勢依舊——訪云峰畫苑董事長郭浩滿先生
《理財周刊》:作為長期關注中國內地書畫藝術品的著名畫商,您如何看待當今中國藝術品價格猛漲的現象?
郭浩滿:這個現象是我很早就預期會發生的,我上世紀90年代初就預測中國藝術品在21世紀早期會有很大的價值提升,特別強調一下,我這里講的中國藝術品是指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之間100年內的中國書畫作品。
這么預測的理由有兩個:首先,中國藝術品從來是世界最頂尖的品種之一,一直到晚清都是這樣,但是近一百年的動蕩摧毀了中國藝術品的市場價值,“文化大革命”更是要了文化藝術的命。我記得文革剛結束不久的時候,齊白石、傅抱石的作品,最低10多元人民幣就能在北京買到。我當時就跟老婆說,這是把4000港元一兩的黃金賣5塊錢,而黃金遲早要恢復黃金的價值。20世紀80年代這些藝術品的價值翻了10倍,但還是低得很,我當時認識一個日本的教授,他對我說,可惜我本人沒錢,要是哪個日本老板有眼光,花一億人民幣就可以買回去中國近100年內所有的書畫藝術品,相當于把一個民族一個世紀內幾十億人的美術積淀整個搬回去了,世界上還有比這更便宜的事情嗎?當然,這種不正常的現象總歸會被糾正過來,現在的行情本質上講是價值回歸。
第二個原因是個偶然因素,那就是“SARS”。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藝術品價格整體上保持年增長30%左右的速度,但成交量不大,收藏家數量也有限,這時候發生了舉世震驚的“SARS”。那段時間里,很多剛剛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企業家在家里呆著,看到健康的重要,環保的重要,開始認識到有錢了不應該光想著賺更多的錢或者是吃喝嫖賭,而應該注重生活本身的意義,于是把眼光投向了藝術品。而因為資金的注入引發了價格的急升,賺了大錢的效應又開始引發滾雪球式的資金投入,于是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理財周刊》:現在市場上也有這樣一種聲音,認為因為江浙企業家的狂炒,現在的藝術品市場泡沫極大,風險也高,已經不適合繼續投資了,您認為呢?
郭浩滿:從總量上講,我覺得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是很小很低,繼續套用黃金的比方,我們現在還在把4000元一兩的黃金賣500元,甚至還不到。 但是從局部來說,的確要有所注意。
收藏藝術品的人一定要認識到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在哪里,我覺得有3個標準:首先要具備開宗立派的風格,最好能前無古人,至少也要具備一時無兩的風格;其次要技術難度高,不容易被模仿,而且難度高的作品才會讓藝術家真正投入血汗去創作;最后是藝術家本人的修養要高,他的人品、格調都會影響別人的評價。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標準,現在市場上有些不正常的現象,比如什么“浙江人買浙江人的畫”,或者有些作品不談藝術水準而吹噓“曾掛在人民大會堂里”或“某國家領導人很欣賞,曾題字”等,這些標準下炒起來的作品才是有泡沫的。
回到總量上講,我認真計算過,把符合我3大標準的近100年內的中國字畫全買下來,大概還是花不掉50億元人民幣,抵不上一只中型股票基金或者一個大開發商所掌握的資金,所以我覺得未來3到5年內這種漲勢將依舊保持,單價過億元的作品將出現,還有10倍的上升空間。
《理財周刊》:可是藝術品投資似乎要有很大資金量的人才能涉足,普通人有機會分享嗎?
郭浩滿:投資藝術品,無非兩大要求,一是眼光二是資金。
從眼光上講,我是主張視覺藝術沒有多大了不起的,一點不神秘。要是你一眼看上去覺得沒有震撼或者享受的作品,多半不是好作品,人類的審美有天生的共同點,藝術家和普通人對美的認識差異不超過20%。所以要學習畫畫要幾十年,但學習看畫可能只要幾個月。投資者只要找到有信譽的畫廊或者拍賣行,不要聽那些肆意抬價者的鬼話,憑本人的愛好來選擇,應該都能找到有價值的作品。
從資金上講,現在全國的一線畫家作品,每尺1到2萬元,有個10萬元也可以擁有一幅;二線畫家不過幾千塊一尺,5萬元以內可以買到非常不錯的作品。像我們云峰這些年一直致力于搭建一個平臺,就是挖掘那些尚未出名的畫家,簽約包裝他們,效果很好,3個月前我們簽的一個畫家,已經賣出了20多幅作品,升值很快,而投資這些藝術家所需要的資金其實很少,拿出裝修的錢中的一部分就能買個好的作品掛上,既讓家居更有品位,若干年后的投資回報也是令人欣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