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產品不降價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好公司。
中國股市是最能賺錢的地方。
高價股不等于下跌。
股市的風險其實是企業經營的風險,我們只要對經營的風險能夠把握住,我們就是在做一個可知的事,把不確定的東西變成確定的。
底部的公司未必風險小,不斷創新高的公司未必風險就大,因為底和頂都只有一個,誰都不知道。
股票下手依據:看趨勢不看漲跌。
如今,在股民中經常談起一個人:他從1989年入市以來的16年間將股票從8000元炒到了4個億,就連他的司機都是身價千萬。他被盛譽為“中國的巴菲特”,甚至被媒體刻畫成“人民英雄”。這個人就是林園。在股民心中林園成為了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亦是他們仍然于股海中沉浮、掙扎的動力。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對于林園的神話存在質疑:“林園不過是個騙子,是中國最大的‘莊托’。”
“網易財經”作了一個網上調查。調查顯示,有43%的網民不相信林園的暴富神話,“潦倒了多年的股市沒有創造暴富機會”;而有33%的網友相信林園的致富傳奇,他們認為“中國股市里藏龍臥虎”。
其實林園是中國的第一代股民。1989年,林園26歲,他發現了股票這個當時的新事物所蘊含的“錢景”,于是他東拼西湊籌到了8000元錢義無反顧地投身于股海。
林園的第一筆交易就以88.45元的價格買入后來升值到100元的深發展。他反復炒賣這只股票,僅短短幾個月就掙到了12萬元,這就是他于茫茫股海中掏到的第一桶金。這一次的成功使林園信心倍增:“他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屬于這個市場,甚至這個市場屬于他。”
在隨后的兩三年中,林園將目光投向了具有巨大獲利前景,如原野、錦興、瓊民源、深華新等原始股。這些股票亦不負眾望,在上市后均翻了十幾倍到幾十倍,到1992年他的股票市值已超過了1000萬元。
1993年中國股市進入了第一波熊市。當時流傳著一句順口溜:1993年消滅大戶,1994年消滅機構。林園認為此時的市場已沒有了投資的價值,于是果斷地買掉了自己的所有股票轉而投向了房地產市場。
1994年底,林園在考察上海的房地產市場時發現有資金回流股市的情況,他再一次看到了股市的希望,于是決定卷土重來。其后他將目光先后鎖定在了深發展以及四川長虹上面。他的眼光確實精準,從深發展移倉長虹,這兩只股票使得林園的身價更上一層樓。在那一輪的牛市中,他獲得了9倍的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