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少數銀行理財產品的零收益和虧損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大多數股民和基民來說,在經歷多年大風大浪的洗禮之后,面對股票和基金的漲跌已經習以為常。但當購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了零收益的時候,特別是一些代客境外理財產品(QDII)出現市值虧損的時候,就覺得難以理解和接受。有些人以為只要是銀行發售的產品,就不會出現虧損。其實,購買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購買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既然說購買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那么投資者需要首先搞清楚的就是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目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對于本金保障方面分為保本和不保本兩種,在產品收益方面分為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
一般來說,保本固定收益類型的產品風險等級最低,可視為固定存款,適合保守型的投資者。與其相對的不保本產品,收益一般為浮動型,這種產品風險等級較高,但往往預期收益很可觀,適合于進取型的投資者。介于兩者之間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應該最受廣大投資者青睞。在保證不損失本金的情況下有機會獲得高于定存的收益,適合穩健型的投資者。那么,對于不同產品的風險等級作出了分類之后,投資者需要考量一下自己的風險偏好。這一點就比較困難,不過目前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在銷售時,需要投資者填寫風險承受能力調查問卷。投資者可以通過填寫問卷來評估出各自的風險偏好。這樣,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可以減少一些盲目性。
在確定了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之后,投資者需要對自己的理財收益確定一個預期收益,比如年收益8%,10%等等。這里要特別提醒一點,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預期收益”的字眼,這不是一種保證的收益,而是對理財產品收益的一種預估值。為了使預期收益顯得好看,一些理財產品說明書上還將整個產品存續期的總收益寫上,因此能出現“預期總收益80%”之類的驚人數字。其實,我們對產品收益的考量一般是要看年收益率。
如果說一個5年期的產品收益率為50%,那么其年收益率約為10%。舉個例子,農業銀行在2007年5月發售的一款股指掛鉤型的QDII產品,在發行之后短短5個月里產品市值從100%上升到150%之多,換句話說該產品5個月的收益率為50%,如果折算成年收益率,則已經超過了100%。所以在“預期收益”以及“年收益率”等關鍵字眼上,投資者還需多加留意。
選擇正確的投資領域,就是通常所說的投資標的,在投資理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投資標的有很多,與利率、匯率、基金、股票股指、商品價格掛鉤的產品在市面上數不勝數。究竟哪種標的更好呢?
其實,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市場環境下,會有不同的選擇。這就需要投資者自己來判斷。一般,銀行通過自身的優勢,能夠較為準確地分析出市場的走向,并相應地推出一些理財產品。投資者如果認同銀行的觀點,則可以購買理財產品。時下,商品價格的飛速增長應該是眾人皆知,特別是農產品價格以及一些稀有金屬的價格。因此,購買一些與商品價格掛鉤的理財產品則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理財產品的期限一般不宜過長。如產品到期日為2至3年,建議投資者認真考慮流動性問題。也就是說對于一些中長期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是否享有提前贖回權。流動性安排不但給予了投資者在產品虧損時及時止損的機會,并且在產品市值直線上升時投資者可兌現收益,落袋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