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和效率幫我贏得時間!”劉翔這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整點時分的報時語,在我們看到8月18日劉翔因傷退賽的消息后,變得尤為深刻。再快的速度預期(耐克特別為劉翔設計的金縷鞋可幫其提高0.02秒的速度),沒有完美的效率(狀態絕佳的體能)支持,最終的結果也只能化為遺憾。此番道理,在我們的理財生活中同樣適用。只是,與田徑比賽中所體現的速度與效率的均衡度不同的是:雖然賺錢的速度差距會對財富積累值形成影響,不過,在我們現實的財富積累過程中,效率變得尤為重要。
今年3月,《福布斯》雜志發布的全球富豪榜中,78歲的投資大師巴菲特以620億美元身家,問鼎全球首富。而在38年前其40歲時,巴菲特當時僅有約2000萬美元。雖然這在當時的美國已是很大一筆財富,但也入不了美國的富豪榜。而歷經38年,2000萬美元變成了620億美元,而從2006-2008兩年間,其財富便增長了170億。誠然,這是大師的杰作!不過,訣竅卻看似簡單,他不過是讓那2000萬,每年有約平均不到24%的投資收益而已!并將所得資產不斷地最大效率化,天文數字的資產就是這樣創造的!在財富積累的過程中,在復利推動下形成的效率變成了速度的前提。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擁有億萬家產,而我們倡導的金錢效率亦非停留在財富的數字增長層面。不過,在當下需要你不斷積累財富對抗經濟變化的時代,而你卻依然在為自己苦苦得不到真正能夠享有的財富生活而困擾時,停下來思考,如何讓你的現有的財富變得有效率起來,變得更為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