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長期投資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人知道長期投資,卻并不清楚應該如何執行,而且往往又無法貫徹和執行。事實上,在經濟進入向下通道時,反而是進行長期定投的最好時機。
長期投資攤薄成本
10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期,曾經有一個真實的案例。
早在1997年6月,富蘭克林鄧普頓集團推出了一只泰國基金,管理該基金的基金經理是曾被《紐約時報》尊稱為“新興市場教父”的馬克·莫比爾斯博士。該基金當時的發行面值為10美元。基金發行日期間,有位看好泰國市場的陳姓客戶辦理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定期定額投資計劃,每個月固定投資1000美元于這只泰國基金。
不久之后,亞洲金融風暴開始。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泰國股票指數下跌近40%,鄧普頓泰國基金當然也未能幸免。鄧普頓泰國基金從10美元面值一路下跌,15個月后變成2.22美元,跌幅幾近80%。而后凈值雖有所提升,但在陳先生為期兩年的定期定額計劃到期時,凈值卻仍然只有6.13美元,未回到最初的面值。不過兩年定投期滿后,陳先生非但沒有任何損失,最終還獲得了41%的投資回報。
奧妙其實很簡單:陳先生每個月固定投資1000美元,假設我們忽略手續費等因素, 當基金面值在10美元時,陳先生能獲得的份額是100份,而當基金凈值跌到2.22美元時,陳先生獲得的份額大約是450份。基金凈值越低,買進的份額數就越多。由于每月的投資額一定,所以在買入的總份額中,低價份額的比例會大于高價份額,因此平均成本就會偏低。經過兩年的持續投資后,陳先生平均的投資成本僅為4美元,不僅低于起始投資的面值10美元,也低于投資期結束時的面值6.13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