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多為成長性較強的自主創新企業,故可謂是高風險伴隨著高收益。“由于其中企業大多處于成長期,規模較小,經營穩定性相對較低,總體上投資風險較主板大,比較適合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嘗試。”深交所投資者教育中心的一位管理人員表示。
那么普通投資者如何把握其中的市場機會呢?工行上海浦東分行高級理財經理李吉認為:“對創業板有興趣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在第一批上市企業出來后觀察一段時間再下手。主要看市場的參與度、盈利空間和參與主體等。”由于我國創業板采取的是“批量上市”策略,和主板市場新股單只發行略有不同,所以在今年首批企業上市后的一段時間就成為投資者的最佳觀察期。
“由于創業板的主要風險之一來自于流動性,故市場的活躍度和參與度就很重要,參與度低就有可能面臨賣不掉的尷尬局面。在首批上市后,投資者還可以總結一下首日上市的參與主體是個人還是機構,如果是個人為主則需謹慎些,可能從另一方面凸顯機構對該企業的熱情不高,這就缺乏主力資金護盤。”有過主板市場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很清楚,散戶的投資心態比較難以捉摸,且資金量比較分散,對于流動性不高的創業板來說,這更加成為一個大幅波動的誘因。
另外,李吉建議投資者也盡量多觀察創業板的定價規則,溢價空間、信息披露和首日爆炒情況等,“雖然臺灣的創業板市場成長不錯,但是畢竟內地投資者尚未有過相關投資經驗,在做出一定分析后再下手還來得及。切忌受到高風險、高成長性的誘惑而沖動投資。”
投資首選熟悉企業
對于想要在首批上市企業里一試身手的投資者,專家也表示:開戶尚不著急,但功課一定要提前做好。“成長性就是創業板的一大賣點,而成長性關鍵看兩個指標:其一凈資產收益率,其二毛利率。如果這兩項指標高的話,起碼說明成長性會好些。”李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