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幾代人買一套房如何擴內需
■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就要對房地產調控 ■地王頻現,就是在透支今后的發展空間 ■政府應承擔更多公益性保障性住房責任 ■經適房門檻似乎太高建議再作慎重考慮 ■應嚴格區分投資性居住性和保障性住房 ■出于便于監管考慮上海應多建造廉租房 “關于房價問題,將會成為市人代會代表們審議時的熱點。”市人大常委會昨天舉行代表座談會,聽取了市發改委主任周波關于2009年國民經濟和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國民經濟和計劃草案編制情況的匯報。針對“房價”問題,代表們頻頻舉手發言,現場氣氛格外熱烈。 “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具體就是對房地產的調控。”方名山代表認為,要根據上海的具體情況,采取適度調控政策,中間最好有個過渡期,避免大起大落。住房到底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不少代表建議,政府采取相關措施打擊投機炒作者。 “用幾代人的血汗錢去買一套房,那擴內需怎么解決呢?”馬瑜代表說,明年經濟工作擴內需是重點,如果遏制房價的問題不能有效解決,我們的調結構、促消費會打一定折扣。她提出,除了中央提出的如何遏制投資和投機性房價過快增長,對購買幾套以上住房的,是否能收取所得稅,另外,征收物業稅也可進一步探討。 另一位代表朱如安瞄準“地價”發問:現在的房價,土地價格占很大比重,而地價是如何推高的?“寅吃卯糧!”儲敏偉代表說,如今地王頻頻出現,而土地出讓往往就是幾十年,也就是透支今后的發展空間,“也許我們要轉變一下解決住房問題的思路。”他認為,以往的思路是走“市場化”道路,而國外多是通過公益性廉租房來解決住房需求,一些發達國家廉租房達到40%,德國甚至達到60%。要讓居者有其屋,就不能一味強調“產權”、“買房”,而要調整思路,讓政府承擔起更多公益性的保障性住房責任。 針對保障性住房,朱如安說,經濟適用房解決了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但申請門檻似乎太高,將不少困難群眾擋在門外,這里面是否存在政策設計的問題,建議再作慎重考慮。印保興代表結合自身經歷,建議用“公共租賃房”來解決剛工作兩三年的大學生的住房問題,“能否各個區出一點,企業出一點,個人再出一點。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定華參加座談會。 在昨天的市政協常委會議分組討論現場,市政協委員充分討論了政府通報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確保舉辦一屆成功的世博會,節能減排,養老、就業等民生問題。 委員們認為,在控制地價和房價問題上政府應有所作為,最近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上花了許多精力,此類保障的覆蓋面需要擴大,保障更多的中間收入群體“居無憂”。 “控制房價,政府可以打組合拳。”江上舟委員說,比如向市民供應與本地工資水平相符合的住房;大規模發展保障性住房;對擁有第二套住房的開征不動產稅,以抑制投資炒房;政府和企業給租房者以房租補貼,所繳納的房租還可以抵扣個稅。 張寧委員認為,應嚴格區分投資性、居住性和保障性住房。同時繼續擴大經濟適用房的申請條件。否則,年輕人尤其是外地來滬工作的年輕人一輩子都買不起房,還會流失很多人才。姚祖輝委員說,香港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有很多好的經驗,也走過一些彎路,上海在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吸取香港的經驗教訓。此外,相比起經濟適用房,委員們建議出于便于監管的考慮應多建造廉租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