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稅政策很難切中要害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同意發展改革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 《意見》中明確提出,逐步推進房產稅改革。從房產稅征收環節看,被征稅的對象是房產持有人,推出的目的在于平抑高房價。盡管細則還沒有出臺,卻令當天本已走穩的滬深股市下午再度調頭向下,兩市房地產股領頭下跌。
從當天市場反應來看,房產稅政策首先打擊了滬深股市,但也有專家解讀為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別。如果真是這樣,那房產稅政策的出臺似乎偏離了方向,很難擊中高房價要害。
眾所周知,高房價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剛性需求,其次是流動性過剩,再次就是從土地到開發、再到建房銷售等個個環節中的利益鏈條。被稱作史上最嚴厲的“國十條”已經對此有了明確的限制措施,但一個半月來房價并未出現松動,交易量大幅衰竭其實是剛性需求暫時壓抑一下購房的熱情,購房者希望能以更低的價格入市。但業內普遍認為在看似冷清的交易量下,實則又在涌動著房地產漲價的暗流。
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遠未結束,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也將長期進行,大城市中對住房的新增需求仍然是剛性而持續的。而未來大量農村人口涌進城市,他們進城后的第一需求就是住房,從這一點來講,住房的供不應求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存在,我國住房市場總體上仍將處于賣方市場,這也是眼下高房價的根子所在。
從房產稅政策字面理解,未來出臺的房產稅政策征收對象卻打在所有消費者身上,提高消費者的購房或持有房屋的門檻來抑制房價,恐怕更是事與愿違。對富人或者中產階層來說,大不了再多墊付些資金,而對廣大工薪階層來說就是致命的,買方無論是持有自住或者改善居住條件,都會增加長期成本,而這對普通居民來說恐怕難以承受。
利用稅收手段來調控房市,增加持有房屋的成本,普通城鎮居民對此也沒有足夠心理準備。至今為止,除個人收入所得稅之外,國內的稅收都是來自企業,政府在房地產行業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土地出讓、房地產開發、銷售及轉讓等環節,其中房地產開發商被作為重要的征稅主體,而房產稅則要從居民腰包中掏出,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住自己花錢買的房子,怎么每年還得向政府交錢,聽上去似乎又多了個稅種。
而且如果真的要出臺個人自用住宅的房產稅,從法律上講還存在重復征稅問題。從房地產開發交易環節,個人住宅實際上已經承擔了大量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相關的稅費。從房產持有人的構成看,真正擁有多套住房的,除了少數富人之外,還有掌握決策權的公務員們,由他們制訂房產稅征收細則,到底能否擊中要害?似乎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