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轉向
誰助推了創業板泡沫的堆積?**********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數據分析和記者的采訪顯示,公募基金在2010年幾乎“全民”參與了創業板“大會戰”,且是逐季升級。
出于對創業板高市盈率和內部投資流程制約,創業板推出的最初幾個月,幾乎無真正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
去年半年報顯示,2010年6月30日之前上市的90只創業板個股中,公募基金出現在62只個股前十大流通股東之中,到三季報時,則有多達5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229只基金持有92家創業板公司。到四季度,則60家基金公司無一遺漏地參與了推高創業板估值的“戰斗”。2010年的基金年報顯示,60家基金公司旗下412只基金持有140家創業板公司,市值達到346.77億元,占創業板整體流通市值(以2010年12月31日收盤價計算為2014.91億元)的17.21%。
但這種“全民參與”的風向在今年一季度已經生變。今年伊始,各大機構在分析A股市場走勢時,都不約而同地看好低估值周期類個股,并強調創業板高估值的系統性風險將釋放,創業板不會再是投資主線。
在3月29日發布的華夏大盤基金2010年年報中,公募基金經理“一哥”王亞偉表示,隨著大型IPO的完成和銀行再融資的明朗化,藍籌股擴容的壓力得以緩解,估值中樞趨于穩定,有利于市場構筑階段性底部,而創業板在持續擴容和解禁壓力下,尤其是新三板的推出將加速創業板泡沫的破滅,估值水平難以維持在目前高位,未來將經歷去泡沫化的過程。**********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王亞偉可能沒想到,在基金年報中發表的“創業板將去泡沫化”的言論在第二天就對華夏大盤基金凈值有所影響。包括華夏大盤基金在內的眾多機構參與打新的創業板新股長榮股份,3月29日上市開盤即破發,收盤跌幅高達7.45%。
在投資逐漸向傳統行業傾斜之后,雖然基金逐漸從中小盤中撤離,但金融、地產、采掘等行業仍是顯著低配,以銀行為例,銀行股在滬深300占比是21%,經過一季度的補倉,目前基金在銀行股的持倉平均還是不超過10%,補倉空間還很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期待已久的“風格轉換”或已悄然走近。
市場較為統一的認識是:“創業板泡沫破滅是預期之內的,過高的估值無法持續,等創業板的泡沫擠完之后,市場有望進入新一輪牛市。”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