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事情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包括愛情和金錢。對于前者人們皆贊同,而對于后者人們卻往往忽視。很多人看起來像是在珍惜財產,但其行為卻是在糟踏它。
時間讓財產不翼而飛了嗎?是的。拿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現在的狀況相比,時間跨度大約是25年,“80年代的新一輩”在今天再相會時會發現,和年齡不斷增長相反的是,其財富急劇縮水。
例子1:萬元戶。1985-1988年期間的一萬元,大約相當于城鎮職工120-150個月的工資收入。到現在,1萬元大約相當于城鎮職工3-4個月的收入。97%的財富消失了。
例子2:柴米油鹽。以可比的商品和服務看,從1985-1988年到現在,大米的價格從每斤0.15元上升到1.5元,豬肉從每斤0.75元上升到15元,理發從0.5元上升到10元……凡此種種,除了冰箱彩電洗衣機之類的消費品之外,絕大多數商品25年前的價格,乘以20-25倍,大致就是目前的價格。也就是說,1元承載的購買力,在25年間消失了95%以上。
例子3:養老金。我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出“多少錢夠養老?”的命題。無可爭辯的數據表明,25年前也許普通退休職工會以為3萬元足夠養老,因為這差不多是其當時30年的工資收入,現在這個數字則上升到了約100萬,即100萬差不多是當下30年的工資收入。那么請問25年后多少錢夠養老?我絕對不會理睬和介意那些激烈批評和謾罵我的人,因為我們老家有俗語說,寧可跟聰明人打一架,不要和蠢人說句話。
是時間導致了我們的財富不翼而飛?本質上說不是的。時間除了掠奪我們的生命外,并不掠奪我們更多。是通貨膨脹嗎?本質上說也不是。通貨膨脹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永遠只是一種貨幣現象。財富縮水的奧秘就在于貨幣。回顧過去的15年,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每3.5-4年翻一番,貨幣供應量M2每4-4.5年翻一番,GDP則是每7-8年翻一番,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大約每8年、農村居民收入大約每10-12年翻一番。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中國居民的收入增長,以及其財富能獲得的收益增長,遠遠地被財政收入、貨幣發行甚至經濟增速甩在了后面。或者說,掙錢賺錢是難以跑贏稅收、發鈔和GDP的。
但這還不是悲劇的全部,更令人驚訝的是,出生于1980年之前的中國人,在樂意于拼命工作的同時,更樂意于拼命儲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25年來中國并沒有持續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原因之一:勤儉儲蓄。很明顯,如果1985年以來,一個城鎮職工除了生活必需開銷,將余下的財富進行儲蓄,每年獲得5%的復合收益(明顯高于以5.5%的年利息連續進行5年期的定期儲蓄),那么25年來,其積蓄的全部財富的實際購買力大約縮水了至少80%。不當的儲蓄讓我們失去財富,也讓通貨膨脹沒有以顯性的方式爆發出來。原因之二:工業化。中國在消費類產品的長足發展、在要素市場上的價格管制,使得由輕到重的工業化得以迅捷推進,更便宜的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得以普及,也在很大程度上壓低了通貨膨脹。這兩大原因,使中國本應奔騰咆哮的通脹,變成了銜枚隱行、吞噬財富的陷阱。
迄今為止,許多人仍然不清楚其積蓄不翼而飛的根源,并采取一些非理性行為。例如,節衣縮食提前歸還房貸。許多人誤認為,如果其借1萬元為期20年的房貸,則要歸還1.5萬本息云云。他們忘記了幣值不穩,大約5年“通脹大神”替其歸還一半債務,大約10年“通脹大神”將替其歸還3/4的債務,20年下來,時間將使債務如夏日冰塊一樣消融。
對有些人來說,學習金融學基礎知識是令人生畏的,但為了保全財富你必須去學習,并要牢記:在顯性和隱性的通貨膨脹時代,唯現金與狗矢不能長期持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