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些難題,宜信普惠做的第一步就是“普惠”,堅持深入農村,通過入戶調研積累信息并判斷其還款能力。一方面通過流程優化、風控創新、增強農民信用意識來打通農村金融的“毛細血管”;另一方面,將與農民相關的增值服務納入業務范圍,幫助農戶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關心其生產經營情況,讓農戶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穩健。
在控制成本方面,金融科技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宜信普惠惠農平臺致力于運用農業產業鏈大數據、農業眾籌等基于“農村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科技手段,為農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務,促進農村高成長人群致富及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科技惠農促發展
記者:據了解,宜信普惠惠農平臺被喻為金融“農貿大廈”,目前惠農業務的覆蓋規模如何?其特色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威:作為宜信普惠的金融“農貿大廈”,惠農平臺基于PC端和移動端兩端搭建,圍繞全國各地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包括生產場景化的金融產品需求,主要致力于開放農資企業、合作社等群體的合作,定位于農村移動金融服務。經過多年發展,宜信的農村金融服務覆蓋了30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區縣農村,農戶咨詢超60萬人次,為近6萬農戶提供了超18億元借款及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其中助農扶貧業務已經幫助了近2萬農村婦女,扶貧助農金額將近2億元。
基于宜信在農村的普惠金融實踐,惠農平臺對滿足城鄉客戶資金需求、實現信用價值的釋放和提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宜信普惠惠農業務以開放的合作平臺,廣泛聯合農機制造商,農機代理商,農資企業以及農民合作社,共同搭建服務“三農”的金融生態體系。一方面通過與涉農企業合作建立符合農戶需求場景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將金融服務與農戶日常生產生活高度整合;另一方面也為涉農企業提供專業的應收借款保理、存貨金融、供應鏈金融、農產品銷售、信息化管理工具“愛社員”等多種金融服務。
記者:宜信惠農平臺運用了很多科技創新的手段,為農村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嘗試,能詳細談談科技為農村金融服務帶來了哪些改變嗎?
王威:普惠金融,一個普,一個惠,都指的是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便捷性,對普惠金融理解為照顧、優惠,甚至白給是錯誤的。經過惠農平臺的實踐,線下的團隊也做了跟進試點,最后發現農村客戶更容易接受移動互聯的方式。過去是靠人,現在我們在手機APP上提供所有服務的信息,通過二維碼或者朋友圈的傳播,試點地區的獲客能力提升了兩倍,反過來降低了獲客成本。所以說運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在農村能夠找到一些方法降低成本。同時,時效性、便捷性也提升了,農戶能夠知道我們為他提供了哪些服務,并且能很方便地找到我們。另外,我們正在嘗試一些無紙化的服務,面向個人的移動APP可以隨時隨地傳遞信息,通過客戶授權完成信息的抓取,進行信用評估。
之前很多人認為農村很難做普惠金融服務的,宜信做到了。在基于大數據的風險控制方面,宜信利用大數據技術在農戶和小微的信用建立方面去不斷創新。利用互聯網等新的數據源,像社交、網購等,獲取后進行一系列的研發工作,讓不同的數據源建立的信用模型越來越有效。如網絡電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留下大量數據的小微企業,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可實時完成授信評估結果;在農村,農戶租賃拖拉機、收割機、烘干塔等農機具時,我們在農機上安裝傳感器,他的拖拉機開到哪里、烘干塔烘干了多少糧食,遠程就可以知道,并以此開展風險控制。這都是很有意思的金融科技,可以運用在普惠金融的最前沿。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