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如何選擇創業者
摘要:一些因素的影響,創業投資家們并不總是對的
通常來講,VC(創業投資家)投資10個項目當中能有2個帶來豐厚的回報,就已經很不錯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創業企業本身內在的高風險因素之外,VC能否從每年收到的大量商業計劃書當中挑選出極具成長潛力的項目是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正如很多人都知道的那樣,VC們每年都會收到很多商業計劃書,但是真正出錢投資的項目卻非常有限。網絡泡沫破滅之前的1999年,Battery Ventures從1萬份商業計劃書當中就只選擇投資了20個項目。德豐杰創始人約翰·費希爾則表示每年有1.5萬~2萬個新的商業計劃充滿了企業的郵筒和電子信箱。
正常情況下,創業投資家們總會盡量去用客觀的標準來衡量這些商業計劃并做出選擇:會有人想要這東西嗎?這些人在市場上會有所作為嗎?創業投資家們的選擇總是根源于財務原則,因為他們必須從自己所支持的項目中賺到足夠多的錢。只有這樣,他們自己才能順利募集下一只基金。
但是,這種財務原則可能會給創業投資家們的選擇造成偏差。這是由于在財務目標的驅使下,資本市場的偏好往往是創業投資家們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基于創業投資家們的這種選擇特性,資本市場的偏好(或者熱度)和產品市場上的需求之間的差異往往會給VC們的投資行為埋下禍根。時間回轉到上個世紀末,當大量的“熱錢”涌向互聯網的時候,很多VC幾乎不假思索地就投資了很多互聯網相關企業。其結果是互聯網在資本市場概念上的熱度大大超出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的需求,最終導致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全球創業投資產業隨之也從巔峰狀態迅速跌進了谷底。
除了資本市場上的熱度會燒昏VC本該非常清醒的頭腦外,一些VC尤其是剛剛入行的新手對于創業投資當中的某些概念,比如“組合投資”的誤解也會使他們犯糊涂。國內某著名“創業投資公司”就曾把“組合投資”策略發揮到了極至。在其剛剛成立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把大部分資金不假思索地投資到了40多個項目上面。原以為這種分散投資一定就能夠分散風險,但直到今天才終于意識到:這種撒胡椒面式的博傻游戲不僅無法分散掉風險,反而造成了風險失控。
網絡泡沫破滅之后,隨著創業投資市場逐漸回歸相對均衡狀態,創業企業尤其是管理團隊本身的素質再次成為了創業投資家們關注的焦點。
VC通常會利用自身廣泛的關系網絡來搜集和項目有關的信息。對于經過這種信息過濾下來的項目,VC們還會通過背景調查、現場考察、面談等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手段來制定最后的投資方案。并且,只有經過投資委員會審查通過以后,VC才會真正實施投資行為。
創業投資過程當中,只有認真經過這一系列的程序,VC才能較好地克服由于創業企業信息的高度不對稱所可能產生的“逆向選擇”問題。
和任何行業一樣,創投行業也具有顯著的周期性特征。“長期積累的經驗是把握好波峰、波谷等行業發展不同周期階段的關鍵。”在曹大容看來,Lightspeed在把握周期方面就提供了一個比較不錯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