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風投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由于沒有相應的機制和人才,紛紛如黃花萎地。上世紀90年代初政府創立了中國創業投資公司,這算是中國第一個風險投資機構吧。但是經過幾年的折騰,結果是虧損累累,最后國務院不得不將其關閉。當然,這只是風投的萌動,沒有做真正意義上風投的事。中國風投發展的第一波,始于1996年。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黃金時代”:(1998年—2001年上半年)
中國風投風潮第一波開始了,一方面中國證券市場牛氣沖天,另一方面2000年底傳聞要實施創業板,很多風投熱炒創業板,在項目市場上高位進入。
96年,王樹(現任IDG投資基金的副總裁)和劉曼紅(現任維新中國董事長)都對我說要去做風投,當時我很吃驚,覺得VC距離中國還很遙遠。事實上,VC的第一波正在到來。同時,國內大環境也變得有利于風投的發展。成思危先生《關于盡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在1998年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被列為一號提案,在他的倡導下風險投資進一步引起政府和國人的重視。
那個時候真的是VC的黃金時代。當時,咖啡館里拿著商業計劃書給投資人講著生動故事的人大有人在,在幾個星期內融到幾千萬美金絕不是天方夜譚。IDG、高盛、軟銀、霸菱投資、Intel等風險投資公司大把大把地拋灑金錢,在他們的提攜下,證券之星、阿里巴巴、Chinaren、嘉德在線、深圳盛潤、硅谷動力、8848、美商網等互聯網公司脫穎而出。
新浪、搜狐等公司在納斯達克的成功登陸,更是將VC們的熱情加熱到了沸點。大家都在搶項目,有的項目的投資周期甚至壓縮為3~4個月,幾乎很少有人花足夠的時間去做盡職調查。沒有人想到冬天說來就來了。
極度深寒(2001年下半年—2003年底)
隨著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網絡股的破滅,中國創業板的實施變得遙遙無期,這時候,一部分的風投資金轉而開始搏擊證券市場,然而中國的證券市場深幅下挫。至此,中國的風投機構陷入了兩個套牢狀態——在項目市場上高位套牢、在證券市場上高位套牢。中國95%以上的風投機構出現了巨額的虧損。
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沒有退出通道,風險投資商要想贏利,終究是一場難圓的夢。VC的冬天說來就來了。憑借著還算厚實的家底,國外的VC們還可以支撐些時日。比起有著富爸爸的國外VC們,本土的VC們就更加落魄一些。在國外VC們高歌猛進的時候,國內的VC們還剛剛成立。等他們急急忙忙地投入大部分資金以后,卻發現整個市場已經今非昔比了。由于缺乏后續資金投入,很多已經投入前期資金的創業公司只能等死。投資的公司沒有贏利,又無法退出。
新上升期來臨(2004年至今)
中國VC業的復蘇,跟整個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需求的增大,和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有著重要的關系。
同時,這是一個契機,看我們能否就此抓住,把中國風投行業推入良性循環的快車道。
走向成熟
風險投資在中國經歷了一個泡沫化、盲目擴張的過程,走過彎路后,中國的風險投資開始逐步走向成熟。不管是VC,還是尋找投資的企業,還是政府,開始理解什么叫做風險投資,如何把握風險投資,如何把握它的回報。這或許是這十年積累的最寶貴財富。
走出“吃完魚頭就走”的逃難者心態
老上海投資圈里有一種說法叫“吃魚頭”。說的是投資者投資一家公司后,一見到股價上漲就馬上賣空,結果出局后,股價繼續扶搖直上,自己只賺到了一個“魚頭”,而錯過了整條魚身。
長期生存在一種“無退出機制”下的中國本土風險投資行業,已經養成了逃難者的心態。他們吃到魚頭已樂不可支,于是早早地套現走人——這種在國際投資行業眼中不可思議的行為——發生在中國本土風險投資身上。
風投不是“暴利投資”
中國人喜歡“一夜暴富”,而風險投資,如果要一夜暴富,便很難做好。
風險投資的發展不能簡單地寄托在它的上市、通過IPO來退市,如果保持這種風險投資的理念,中國的風險投資不可能發展起來,因為它本身就不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是通過資本對幼稚企業的一個孵化的過程,讓幼稚公司不斷地成長。每投資一個公司一定要IPO上市,那它就不是風險投資,是暴利投資。風險投資不是一個暴利過程,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追求資產溢價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培育企業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風投可以享受到企業成長的高溢價。
退出渠道需要真正暢通
風投機構最終都要退出投資的企業,“退出”的是風投成功與否的標準,它也是中資風投發展最大的障礙。股權分置改革后,對中國風投機構“退出”有利。股市能量擴大了,實現一些新的規則,同時全流通后市場會更加活躍,這些都可能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回報。但是靠股權分置改革發展主板市場并不能解決中國的風險投資問題。因為風險投資的企業相當多是高科技中小企業,它們要上主板很困難。
從中國的現實情況看,盡管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出了中小企業板,但是距離形成真正的類似納斯達克市場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或香港聯交所的GEM二板市場,樂觀得看,還有至少3到5年的時間。
中國應當建立以風險資本退出市場為核心的多層次風險資本市場,建立包括主板、創業板、場外交易體系和原始的股權市場四個層面在內的資本市場體系,才能更好地發展風險投資業和引入拓展非公開權益資本的新興概念,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初創企業,尤其是科技性高成長性企業提供便利的融資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