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進入視野
IDG風險投資公司是以投資高科技行業而享譽中外。但是,熊曉鴿卻對外發出一個信號:“IDG將不再只是單單投資高科技企業,還將向傳統行業邁進。”
而這幾乎同時又是一種潮流,據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日前發布的發布的《2007中國風險投資年度調研報告》顯示,2006年度傳統行業吸收了20.57億元的風險資本,占總比例的14.3%,僅次于IT行業。而去年22個實現IPO的風險投資企業中,也有6個屬于傳統行業,也僅次于IT行業。傳統行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強勢沖擊高科技產業,一舉成為風險資本的寵兒。
對此,熊曉鴿表示,投資領域不應該按照高科技還是傳統行業來劃分,而是應該看該行業是否符合市場需求,是否擁有有效的管理團隊,并取得快速的市場增長。因此,IDG可能不會從是傳統行業還是高科技領域判斷是否做投資。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IDG投資的“如家”去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給IDG投資傳統行業帶來很大信心。
-記者手記
伯樂相馬重人才輕技術
誰要是被熊曉鴿“看上”,誰就可能取得創業的第一步勝利,因為獲取的不僅僅是創業資金,更包含創業信心。這位被譽為“中國引入高科技產業風險基金的第一人”的熊曉鴿,以其獨具慧眼的能力投資了百度、搜狐、騰訊和搜房等眾多高科技企業,并取得超凡的成功。
他的投資不僅幫助了這些公司快速崛起,更因這些公司的崛起,讓海外資本對中國公司刮目相看,紛紛前來中國“淘金”。
“2006年,是創業者的天堂。”熊曉鴿這樣總結道。而據日前發布的《2007中國風險投資年度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風險資本總量超過583.85億元人民幣,比2005年底的441.29億元高出32.31%。其中,行業占據榜首的就是IT領域。
熊曉鴿“相馬”自有一套理論。“投資一個項目,除了看總體的大環境和方向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不是技術。”
熊曉鴿得出上述結論有著淚的教訓。熊曉鴿回憶道,1993年,涉足風險投資領域后,其親自投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一家在上海從事研發、生產和銷售電腦電池的公司。“一開始,我們認為這家公司有自己的技術專利和領先的技術特長。因此,看好這家公司的發展。但始料未及的是,沒過兩年,投資這家公司的資金卻全部打水漂。”
初戰未果,給熊曉鴿很大打擊。為什么會失敗?熊曉鴿自我反省。“后來我意識到,創業應該是市場為導向的行為,而不是以技術為導向。”熊曉鴿說,“再先進的技術,如果市場不認可,都是白費。”熊曉鴿認為,現在很多創業者,尤其是高科技創業者,往往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技術為王,先進的技術是在市場制勝的法寶,但其實不然。
而如何能準確地把握住市場,熊曉鴿認為,這時最需要優秀人才。“優秀人才,必須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果敢的判斷執行力和與人合作的親和力。”熊曉鴿說,“優秀的創業團隊能夠帶領企業充分開發和挖掘市場,并隨市場波動而反應,最終獲取市場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