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本與實業資本的融合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發展方向。金融資本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實體資本進入金融資本,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每家企業不都夢想成為GE那樣的企業嗎?然而這個美夢現在被立立電子的齷齪行徑給無情打破了。 是又一個中國特色的資本神話,還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竊財勾當,在即將掛牌上市的敏感時刻,立立電子帶著一系列疑問曝光在大眾面前。 這原本是一家上市公司主導的子公司,現在卻被自然人控制;這原本是一塊屬于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現在卻要“二次上市”;原本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和技術骨干,現在卻成為了新公司的大股東;原上市公司正江河日下,股價從48元跌至4元,普通股民損失慘重,新公司卻是扶搖直上,股東獲利翻倍。這家不幸的原上市公司就是浙大海納(現為S*ST海納),而那家奪人眼目的新公司,就是即將上市的立立電子。 資本盜獵的路徑: 優質資產從上市公司到自然人 2000年6月,由陳伯良等45名自然人聯合寧波海納以現金方式出資,共同發起組建立立電子。在新公司1000萬元的注冊資本中,陳伯良等45名自然人出資7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70%;寧波海納出資3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30%。這樣,寧波海納成為浙大海納的子公司,而立立電子則成為浙大海納的孫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