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年前的2008年,NEA才成為中信醫藥的投資方。
蔣曉冬透露,NEA中國今年共退出了兩個項目,除了中信醫藥,還有一個TMT項目也是以并購的方式退出。
在這兩個案子上,NEA“共拿回來1億美金”,而當時的投資本金約為2000多萬美金。
自2003年進入中國以來,NEA陸續投資了20多家公司,其中,中芯國際、展訊通信、珠海炬力已成功上市。
蔣曉冬稱,明年NEA中國“應該會有2-3家企業上市,有海外市場,也有國內A股”。但他以“進入靜默期”為由拒絕透露公司名稱。
NEA中國在一些項目上也并非一帆風順。
2005年和2006年,NEA分別對紅孩子進行了兩輪投資。但成立以來的7年里,紅孩子經歷了創始人離開、業務模式調整等系列重大問題。就紅孩子的上市問題,蔣曉冬認為“現在還不好說”。再如手機電視芯片設計企業泰景科技,2010年第三次取消赴美IPO,今年還一度傳出解散的消息。
入華以來,NEA共向中國市場投資了近4億美金。按照蔣曉冬的說法,“到目前為止,本錢已經全拿回來了,而且是現金”。
如果要在NEA的整個系統中排名的話,蔣曉冬稱,“過去兩年,NEA中國的業績在NEA全球應該是排在第二、第三的位置”。
對于這個成績,“我想總部應該是滿意的”,蔣說。
堅守NEA風格?
2005年,蔣曉冬加入NEA中國,并建立起北京和上海辦公室。但實際上,直到目前,NEA中國的團隊也只有5個人。
這幾年,規模化擴張卻成為中國PE、VC市場的獨特“風景”。且不說九鼎、達晨、深創投為代表的本土機構,即使與IDG、紅杉、經緯這樣的外資品牌相比,NEA中國的團隊都稱得上“精簡”。
一些外資VC曾表示,九鼎等機構的規模化擴張,已經在項目源上給他們帶來沖擊。
在這個問題上,蔣曉冬似乎很“淡定”。
“人多有人多的做法,人少有人少的做法”,他稱,只有5個人團隊的NEA中國,采取的策略是,“拿著放大鏡找項目”,也就是說,“先清楚自己要找什么,然后迅速排除非目標項目”。
2011年全年,NEA中國共投資了3個項目。相比之下,這個速度的確算不上快。但蔣曉冬稱,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正常的速度。這與NEA全球的速度相仿,其共在全球11個地方布局,而每年的投資總量也不過30家左右。
相比其它外資品牌的基金,NEA特別的地方在于,其所有的基金全部歸屬NEA總部統一運作。
但在2008年,迪克·克拉姆里克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時機成熟時,NEA將會成立人民幣基金。
蔣曉冬坦承,在一些項目上,“有人民幣基金會更好”。但直至今天,NEA的人民幣基金仍然未有進一步消息。
而與NEA同時期來中國淘金的不少外資基金,都已在人民幣基金上邁出實質性步伐。也許就像蔣曉冬所言,“橫向比較沒有意義,每家有每家的風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