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幾乎所有的電子雜志廠商都在為盈利苦惱,但Gogosun獨辟蹊徑,在創辦的第一年就盈利2000萬元。
Gogosun,做電子雜志并且盈利
在公司2005年創辦那一年,Gogosun(北京陽光導航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大約2000萬元的純利潤。
而這還不足夠讓公司CEO程虹感到興奮,這家新媒體雜志的創業者預計,Gogosun今年的銷售收入預計在2億元左右,利潤回報超過5000萬元。
對于這個數字,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水分太大,因為業內幾乎所有的電子雜志廠商都在為盈利而苦惱,并預計該行業盈利最快要到一年之后。對于業界的質疑,程虹往往笑而不答。
內容制造者
與大多數電子雜志廠商做渠道分發平臺不同,程虹選擇了做內容提供商,
Gogosun目前主要提供兩種類型的產品,一種是與企業合作,為這些企業制作多媒體雜志來盈利;后者主要面向最終消費者提供介紹電視節目的多媒體雜志。
程虹對Gogosun的定位是提供寬帶多媒體信息導航產品服務。但其自有內容只有一種,即《陽光衛視導航》雜志,該雜志也是Gogosun盈利的“主要來源”。這本雜志每周出一期,每期大約120頁左右,面向普通消費者家庭,提供多媒體電視內容節目指南和資訊。
Gogosun公司副總經理李瓊告訴記者,為提供準確內容,該公司簽約了國內500家電視臺和頻道,每周從這些頻道中選取重點內容制作成電子雜志派發給自己的用戶。
在這些雜志的受眾人群中,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占了多數,“用戶中第一次閱讀該雜志時間大約為30到40分鐘,之后主要以簡短翻閱為主。”李瓊介紹。
成立Gogosun之前,程虹和李瓊都曾是證券之星網站的管理者,上百萬的免費用戶并沒有讓他們感到興奮,因為那些用戶并不能產生實際的現金收益,相反,擁有幾十萬收費用戶的金融界網站卻率先成為納斯達克的上市企業。
記憶猶新。在選擇進入新的領域之前,程虹率領創業團隊考察了電子雜志市場,他發現很多電子雜志依然通過證券之星的傳統免費模式發展用戶,并把平臺渠道建設作為潛在盈利方式,收費性雜志在這個新行業并不多見,長達一年的慎重考慮后,程虹決定走一次金融界的“老路”:從第一個用戶開始,就要收費。
“這本雜志并沒有采用通常的免費發行方式,而是采取了訂閱發行,普通版每年的定價為98元,VIP版為每年228元”。
2005 年8 月,Gogosun 成立,3 個月后即實現了盈利。員工人數也從7個擴張到幾十個,但盈利的收益卻并不是來自訂閱用戶,而是基于收費雜志發現的一種新型盈利模式。
像賣快速消費品一樣賣雜志
因為認為Gogosun的產品更像是快速消費品,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媒體雜志。
程虹為這種新媒體引入了快速消費品的營銷模式,并拋棄了以往多媒體雜志免費提供下載,依靠廣告和增值服務來盈利的傳統模式,在全國多個省市設立經銷商,吸引一些大型企業發展團購。
很快,來自北方的一家啤酒企業對于Gogosun的產品表示了興趣,并決定團購1億元該雜志產品,這一點也讓程虹們措手不及。
據Gogosun一位高層介紹,與啤酒企業的合作模式具體為:Gogosun為該啤酒企業的提供2000萬張點卡,啤酒企業為其VIP用戶免費提供該點卡,VIP用戶可以憑點卡下載為期兩月的《陽光衛視導航》。
“2000萬張點卡由該啤酒企業埋單,啤酒廠商因為使他的VIP用戶體驗了一次與眾不同的雜志內容而區別于它的競爭對手。”
隨之而來的合作企業還包括食品、保險、地產等領域巨頭。
面對越來越多找上門的企業,程虹事后總結的原因是,公司的產品為對方的用戶帶來了更多增值體驗,使其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而這種所謂的增值體驗即來自公司特有的內容。
與其他公司只有五六人的制作隊伍相比,Gogosun在制作上的投入有些駭人聽聞:光是文字編輯就有十幾人,同時有數十人的影音制作隊伍、圖片編輯隊伍,還有若干專業的作曲家、音樂制作人、配音演員等,內容方面的人員數目超過200人。
Gogosun的產品制作過程更像是一條流水線。
雖然Gogosun的員工人數已經從最早的7人擴充到現在的近300人。但程虹卻一再感到公司人手的短缺。為進一步擴大內容制作上的實力,程虹計劃在國內五個城市中選擇一處建設全球最大的多媒體制作中心,并再招收400人的專業內容制作隊伍。
像所有的電子雜志廠商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一樣,Gogosun獲得了軟銀(中國)總計2000美元的風險投資。
第二筆上千萬美元風險投資最快也將在7月底到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