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個過程
其實,創業對于24歲的陳曦來說,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詞:早在大學上少年班的時候,他就參與到產學研的產業中,開始賺錢了;17歲那年,他暫停學業,坐在VC的談判桌前,一張口就是幾百萬美金;這十年中,他三入大學、4次創業,曾經身價數千萬。很多人稱他為“天才少年”,但他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只是很努力,而且付出更多而已。
年紀輕輕的他,會不會受到投資人的質疑?
“我是一個極度自信的人,所以當時也沒有想太多。現在想,可能若干年前我也寫過很多廢話連篇的計劃書,說過一些不能自圓其說的話。”陳曦說,正是比別人早了許多年的磨練,如今的他面對VC,總能靠自己的能力使投資人從一開始對他年齡的懷疑,變成信任。
幾天前,幾位日本的投資人來談投資合作的事。他們第一眼見到陳曦,神情里流露出幾分失望。“此前通Email什么的,前后折騰了一個月,都是很正式的東西,談得挺有感覺,結果見面一看,怎么這么小一個小孩。”陳曦自我解嘲。
一聊就是兩個小時,其間,“我‘刀槍不入’,他們問什么問題,我都能應付。和VC第一次接觸,他們肯定會對所有的東西都質疑,我遇到的次數多了。”道別時,投資人對著陳曦深深鞠了一躬。
小小年紀就當上了老板,陳曦卻說,創業不適合任何人,做了老板,就意味著會犧牲許多上班族的樂趣。“比如,別人惦記的是,這兩天要發工資了,很開心,要去哪里吃飯,去哪里看電影;我想的卻是,再過兩天就要給員工發工資了,幾十號人,幾十萬,這錢有沒有著落。再比如,午飯送來了,別人吃得很開心,我的第一反應卻是:午飯的份數不少,花了我不少錢呢。真的,我在辦公室里經常這樣想。”
陳曦半開玩笑地說,辦公室里,在他的視線范圍內,有一部飲水機。他不時看到員工倒水喝,一上午,一桶水就沒了,他心里就嘀咕:“哎喲,一桶水又沒了。呵呵,當了老板,心態就不同了。”
成名不以這種方式
在父母的眼中,“天才少年”從小就是一個“不乖”的小孩:父母讓他學琴棋書畫、速算、計算機,他卻總是推三阻四,“男子單打”、“女子單打”、“混合雙打”幾乎天天上演;長大了,考入大學少年班,父母希望他能夠走學術道路,可他選擇了“不務正業”、輟學創業,為此兩代人多次“談判”,最終都以父母妥協告終。
去年《創智贏家》的最后決賽,陳曦意外地看到制作方對父母的采訪,一向“強悍”的他落淚了。“在鏡頭里,爸爸的白頭發特別明顯,還說了很語重心長的話,說知道我脾氣不好之類的,我就很感動;而我最受不了的,是我媽掉眼淚,我媽就說她看這個節目很心疼我,要我做完節目早點回家。當時,她一說完這話,我就‘崩潰’了,我根本顧不了臺下有多少人,我當時就是很感動父母對我的愛……”
摘得《創智贏家》桂冠已是一年前的事,但,對陳曦來說,影響卻未消除,尤其是陌生的“稀飯”讓他受寵若驚。
一個下雨天,陳曦到中山公園辦事,沒帶傘,正打算冒雨走路,旁邊兩位四五十歲的阿姨級“稀飯”上前搭訕:“你臉上痘痘還沒好啊?我告訴你,×××有治痘痘,效果很好。”兩位阿姨還熱心地要為他打傘,送他到目的地。
在網絡上,更多的年輕“稀飯”組成了QQ群,聚在一起,看他的博客,關注和他有關的每一件事情。9月17日,他25歲生日,更收到了數十份來自陌生“稀飯”的禮物:按摩器、變形金剛、小熊掛件、7頁紙的祝福信……不一而足。面對“萬千寵愛”,他倍感“壓力”:“我一直相信我有一天會成為名人,但不是這種方式,‘創智贏家’可能會讓更多人更早地知道我。所以我會想:如果我失敗了怎么辦。所以對我來講,就成了一種責任,我必須讓他們覺得,我堅持是有希望的,我不能辜負他們。”
陳曦說,他也會用業余時間,給他的“稀飯”們回Email,“聽”他們的煩惱,與他們進行各種交流,或者在博客上完成他們的心愿,因為“他們特別可愛,特別善良,他們也不求什么,都很真地對我,對于我這樣一個‘過氣’的人,還會記著我,這是一種很博大的愛,這是需要感激和回報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被愛’。”
|